岛风润身 海韵育魂

大力发展海洋教育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7发布日期:2025-10-28

岛风润身   海韵育魂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海洋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

杨志常   葛茂胜

日前,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共同体成果展示交流会在青岛隆重召开。长岛综合试验区第二实验学校校长代表烟台作了典型经验交流,亮出零碳学校建设的海岛特色名片,努力成为零碳校园的探路者、先行者和追光者,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向海而生,长岛的教育自然透着海味儿。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县级海岛行政区,由 151 个岛屿组成,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海洋公园。自2020年长岛撤县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并独立运转以来,“海洋”与“生态文明”成为其发展的核心词汇。上承国家海洋战略的宏观布局,中接山东海洋强省的建设蓝图,烟台着力打造国际“零碳岛”的长岛样板。

海洋教育是长岛特色教育的灵魂。长岛丰富的海洋教育资源、素材和案例,为海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海洋教育作为一项系统交叉、结构立体、层次多维的教育形态,与学科教学、生态环保、人格培育、价值引导、生存智慧等渗透与融合。在长岛就读的学生,80%以上都是当地渔民的后代,独特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深远。譬如,目之所及,每所学校的校徽、校服LOGO、校园景观及文化墙等,其设计灵感无不源于大海,全部都包含海洋元素,如“风帆”“海鸟”“浪花”“海平面”等,海洋虚怀若谷、刚柔相济、无私奉献的品格尽显于学校文化的方寸之地。可以说,海洋意识已深入长岛教育的灵魂。

一、校本课程筑根基:让海洋教育从“隐性”到“系统”

海洋教育的系统化,始于课程建构的规范化。

以打造国际“零碳岛”为契机,长岛综合试验区教学研究室组织4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与编写了《长岛“零碳岛”校本课程丛书》。该丛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共三册,用时20节课,涵盖了“零碳岛”建设的核心内容,其中海洋生态保护、岛屿植被修复、海岛传统建筑、再生能源利用等主题,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系统的海洋教育。

围绕海洋教育,各学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内容涵盖木帆船制造与使用、砣矶砚雕刻、长岛海域鱼类、海岛风光、球石文化、特色美食等。长岛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邀请当地知名的民俗、医药、烹饪领域专家,共同编写了27万字的《长岛特产与名吃》,系统呈现了海洋物产和海岛饮食文化。第一实验学校结合长岛东北运兵、渔民支前、长山岛战役等革命史实,编写了《长岛红色文化读本》,让红色文化与蓝色海洋文化交相辉映,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第二实验学校围绕长岛的鱼类、鸟类、海产、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五大主题,编制了《魅力长岛系列校本课程学习手册》五册,结合“我为家乡代言”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学科整合,助力学生系统认知海洋、宣传家乡。长岛实验幼儿园从娃娃抓起,聚焦海洋教学,开发的《海洋里的“森林”》《“贝壳”探秘》《海鲜的吃法》等园本课程贯穿小中大班,2025年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友好幼儿园”。如今,从幼教到职教,试验区海洋教育已形成“全学段覆盖、多层次渗透”的课程矩阵。

二、社会资源拓边界:让海洋教育从“校园”到“天地”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生活的无缝连接。20年前,第二实验学校建设了以渔网、渔梭、浮漂为主的种类齐全的渔业老旧生产生活物件海洋文化展室,这也成为长岛唯一一处校内专业博物馆。发展至今,该展室已拓展为岛屿分布水上沙盘、传统劳动工具与民俗文化、地质科普教育、海洋文化与特色活动成果、国防教育5个展区,开创了校园海洋教育的先河。

走出校园,更广阔的海洋教育场景遍布岛礁。“历史博物馆”“海洋生态文明展览馆”“老海岛精神陈列馆”“长山岛战役纪念馆”“烽山鸟展馆”,以及庙岛“航海博物馆”、大黑山岛“北庄史前遗址博物馆”、砣矶岛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与后口村“红色文化展览馆”等,不一而足。这些专题馆舍分别聚焦史前文明、渔猎民俗、地质生态、红色文化等领域,海洋气息浓厚,是开展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的理想场所。各基地围绕特定主题开发相应的活动课程,实现学科教学、生态环保、思想品德、审美教育与海洋文化教育的融合育人。如沿着长岛《小海娃寻仙山之长岛西乡行》研学路线,学生可实地探访大黑山岛海草房、庙岛“航海博物馆”及显应宫、北庄史前遗址、龙爪山海蚀栈道,系统了解“百年渔俗、千年妈祖、万年史前和亿年地质”的“百千万亿”特色文化。通过亲身体验与探索,试验区各校学生的科学精神、实干精神与求真意识日渐浓厚。

三、精神滋养铸品格:让海洋教育从“知识”到“灵魂”

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格的塑造。

长岛是“老海岛”精神的发源地,“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精神内核,是当地建设发展的精神支柱。各校组织学生参观“老海岛精神陈列馆”,了解海岛军民扎根海岛、奉献青春的历程,感悟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创业和敬业精神;各校还依托“长山岛战役纪念馆”开展活动,低年级进行“革命英雄故事”演讲,中高年级讲述战役过程,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情怀。

在《妈祖文化———庙岛行》主题研学中,学生通过参观庙岛显应宫,了解妈祖生平事迹和妈祖信俗内涵,感悟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传承家国情怀。长岛职专邀请大风船制作工艺传承人和砣矶砚雕刻专家到校开办讲座,让学生在领略大师风采的同时,汲取精益求精的敬业理念,培育工匠精神。

海洋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淬炼品格。

四、品牌引领成生态:让海洋教育从“实践”到“信仰”

当教育升华为文化认同,便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海娃”为核心品牌,长岛教研室创办海娃文学社,登载学生的散文、诗歌、小说及教师的随笔等,已持续10余年。第一实验学校成立“海娃之声”红领巾广播站,组织端午节、中秋节“海娃进军营”活动,编排舞蹈《长岛海娃》,展现长岛生活特色;第二实验学校以“海娃寻根筑梦,共建幸福家园”为主线,将“海娃德育”与写字、读书、经典诵读相结合,每日开展以海洋经典诗词、成语、谚语为主要内容的晨读午写,定期举办“国学小名士”“读经颂典”“海岛童谣”“海洋美文”等活动,穿插方言童谣表演、“海”字飞花令接龙等,让海洋文化浸润学生的日常生活。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教育副校长聘任仪式,在长岛综合试验区第二实验学校隆重举行。“今天接过的不仅是聘书,更是一份传承与使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岛增殖实验站副站长于涛受聘后发表履职感言,“自2017年实验站成为贵校科普教育基地以来,双方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科普与生态保护活动,取得了堪称校地协同育人典范的合作成果。让我们携手探索海洋科学天地,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海洋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从课程建构到实践拓展,从精神滋养到文化认同,长岛的海洋教育以“海”为媒,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格塑造—文化传承”的递进升华,最终指向“真善美”的育人目标:在研学实践中求真知,在精神传承中向善行,在文化滋养中悟美育。

前不久,在长岛召开的烟台市研学旅行工作推进会上,胶东五市共同参与交流,长岛的经验得到认可;在全国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共同体成果展示会上,第二实验学校发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长岛声音。长岛对海洋教育的特色探索,回应了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呼唤———当每个孩子都能从本土文化中汲取成长力量,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而这片海,永远是最好的“育魂”课堂。

(作者单位分别系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教学研究室、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第二实验学校)

 

 

 

 

 

(《山东教育》202510月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