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蓝色动能照亮教育未来

大力发展海洋教育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6发布日期:2025-10-28

让蓝色动能照亮教育未来

———威海市构建全域海洋教育新格局的生动实践

刘丹丹   辛红鸿

近年来,威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嘱托,深刻践行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中的核心精神,积极响应山东省委、省政府“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部署。

威海市将海洋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支点,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以系统思维和创新实践,构建起“全域覆盖、学段贯通、实践赋能”的海洋教育新生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澎湃的蓝色动能。

一、擘画蓝色蓝图,构建海洋教育“四梁八柱”

威海市坚持系统谋划、全域推进,将海洋教育深度融入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筑牢海洋素养培育的坚实根基。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明晰育人方向。威海市将海洋教育纳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与相关部门联动,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结合区市特色,全方位确立海洋教育的战略地位。例如,环翠区研究制订全区海洋教育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形成海洋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乳山市成立海洋教育专项工作小组,构建“课程—实践—评价”闭环体系,实施“城乡结对共建”计划,推动海洋教育“一盘棋”全面推进。

二是创新评价机制,激发育人活力。威海市建立健全覆盖学生发展与学校实施的双轨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海洋研学、课题研究、环保行动等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将海洋教育实施成效纳入各学校的教育督导评估和年度考核内容。例如,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学校实施“主题整合、轮换教学、多元评价”机制,确保流动生源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海洋教育体验。荣成市教育与体育局在“中小学学业水平质量绿色指标”中突出劳育(含海洋实践)评价权重,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优”的良性循环。

二、深耕蓝色课堂,打造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

威海市以课程为核心载体,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海洋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让蓝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

一是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筑牢基础。威海市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确保中小学海洋科普、海洋国土、海洋生态等相关内容在科学、地理、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有效落实。例如,威海市实验中学将地理课中的海洋权益、生物课中的海洋生态、历史课中的海洋贸易与威海卫历史、语文课中的海洋文学创作等海洋教育融合教学,将国家课程要求与海洋特色深度链接。

二是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彰显魅力。各校立足地域资源,打造“一校一品”海洋校本课程群。例如,威海市望海园中学以渔业资源为切入点打造《“渔”见威海》鱼拓课程,通过“探资源、习民俗、传文化”三篇章,深化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南海新区实验中学立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精心打磨了“海洋贝雕”“海洋沙画”“鱼骨画”“海洋木工”以及“海洋生物标本”等特色课程。

三是深化跨学科融合教学,拓展深度。威海市坚持打破学科界限,强化知识关联与应用,推动海洋主题融入多学科教学实践。例如,乳山市学校的数学课程结合“海洋牧场”场景,设计“牡蛎养殖成活率计算”“网箱布局几何问题”等实践题目,让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海洋产业应用相结合;音乐课上,师生将《大海啊故乡》《浪花里的歌》等曲目重新编排,融入乳山渔歌的传统韵律。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组织学生在“精英少年”课上制作潜水艇模型探究浮力,在“黄海明珠”课上学习贝雕技艺并创作展评作品,在“海洋生态”课上辨识海洋生物、了解海洋中医药知识。

三、拓展蓝色实践,构建沉浸式育人新场域

威海市将广阔海洋与真实场景作为“大课堂”,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一是打造立体化实践基地集群。整合全域海洋资源,建成以国家级营地(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乳山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省级营地(荣成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引领,19个省市级海洋教育主题研学基地为骨干,众多校级劳动教育场所为支撑的海洋教育实践网络。例如,荣成市依托天鹅湖、爱伦湾、桑沟湾等基地,每年组织5万余名学生开展海洋劳动教育;环翠区依托威海海洋科技馆,与本区学校开展馆校联盟海洋科普合作,服务中小学生3万余人次。

二是开展主题化深度研学实践。全市年均开展海洋研学活动数百场,荣成市好运角中学定期组织学生游览参观成山头、天鹅湖、西霞口海洋馆、航海博物馆等,了解渔民的节日、家庭、工作环境,走进海带加工、海洋生物制品等企业,激发学生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的责任意识。福泰中学结合威海海洋城市特色,开展“悦行威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海洋强国意识。

三是实施常态化海洋公益行动。将海洋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威海各区市发动学校设立海洋环保社团,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带动家人参与海滩清洁、科普宣传,形成“学生影响家庭、家庭辐射社会”的守护海洋良性循环。荣成市实验中学组织学生赴爱伦湾牧场调查生物多样性、在成山头清洁海岸线、于刘公岛接受海防与生态保护教育。

四、汇聚蓝色合力,健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威海市着力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海洋教育共同体,凝聚育人最大合力。

一是强化学校主体地位。威海市各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海洋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海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打造海洋文化校园。例如,乳山市学校建立“每周一研、每月一磨”校内教研制度,让海洋教育探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常态。曲阜中学建立教师辅导小组,采用“每日一题”打卡、周末抢答赛等强化训练,并将竞赛知识点有机融入日常教学。

二是激活家庭基础作用。威海市将“家庭中的海洋教育”纳入全市家庭教育指导项目。各校通过专题家长会、致家长信、科普短片等形式,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赶海观潮、共读海洋书籍、完成海洋主题家庭劳动(如剥扇贝、腌鱼虾等)。

三是链接社会优势资源。威海市广泛联动驻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不断加大海洋教育资源供给。例如,文登区教育与体育局与威海力钰实业合作开发适龄劳动工具及智能化课程资源包;威海一中邀请知名海洋领域专家盖广生教授到学校考察访问,指导推动学校海洋文化教育发展。崮山中学与金陵船厂合作开展 “船舶知识进校园” 活动和中学生科普研学进船厂活动,船厂专家为学生讲解船舶分类、构造及建造过程,分享船舶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威海市深耕海洋教育领域,助推蓝色梦想在学子心中蓬勃生长,学生海洋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威海南海实验中学获评国家海洋教育实验学校,15所学校获评山东省首批海洋文化领航校,5所学校获评山东省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临港区实验学校、皇冠中学等多所学校先后在山东省海洋知识竞赛、山东省海洋意识和素养展示活动中获奖。亲海、知海、爱海、护海理念深入人心,学生从“知识接受者”成长为“生态行动者”,全市每年组织10万余名学生参与海洋劳动,将守护蓝色家园的信念转化为建设海洋强国的自觉行动。未来,威海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化海洋教育改革,拓展蓝色育人空间,让更多青少年在认知海洋、探索海洋、守护海洋的生动实践中,锤炼本领、砥砺品格,为海洋强国、教育强国建设锻造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让青春的梦想在深蓝的征途中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省威海市教育局、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服务中心)

 

 

 

 

(《山东教育》202510月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