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特色教育助力高中科教进阶之路
大力发展海洋教育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7发布日期:2025-10-28
尹逊朋
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海洋教育特色显著,从海洋特色科学活动到系统化海洋教育进阶、海洋特色课程到国家课程进阶、学科化教育到跨学科教育进阶以及成果的辐射推广,历经20多年形成了以海洋特色教育为支点,国家课程实施为支撑,跨学科教学为助力的普通高中科学教育实施模式,为青岛市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
一、支点扩充:由特色海洋活动到系统化海洋教育
聚合本土海洋特色资源,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海洋教育理念,构建和实施系统化特色化海洋课程。以此为支点,学校将零散化的特色海洋活动升级为系统化的海洋教育体系,实现了从“点上突破”到“整体育人”的转化。
依托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学校将海洋教育作为开展特色教育的重要抓手,充分整合当地优质海洋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教育,打造系统化、特色化海洋课程体系,实现了海洋教育实施常态化。围绕海洋科学实践建构了基础型+拓展型+特需型“三位一体” 课程体系。建立与大学及科研单位合作育人机制,组建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实践基地、科研基地及实验室。2011年成立海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开展以“每周一次海洋科普讲座,每月一次海洋实践活动,每学期一次海洋课题研究,每年一次海上科学考察”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以海洋课题探究构建问题化、专题化、课题化的学习模式,推进科创社团建设,开展STEM教育,创新实验教学,专注于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培养,构建了“在研究中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教育生态。
二、系统变革:海洋特色教育与国家课程融合
依托项目式教学改革,推进海洋特色教育和国家课程深度融合,一方面注重对海洋特色教育的延伸,设计“海洋+”主题项目;另一方面注重国家课程的全覆盖,开发丰富的“非海洋+”主题项目。最终形成以任务解决为导向的“聚焦问题—拆解转化—体验探究—反思拓展—提升素养”项目式教学实践模型。
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式教学为载体,融通国家课程、海洋课程和社团课程,形成了“一核三层三翼”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一核三维四翼”科学教育评价体系。推进科创实验室建设,组建以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聚合区域科学资源,签约实践基地,为科学教育的深度推进提供了有效支撑。以大思政课为引领,依托科学项目设计,实现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与专业志向培养融合提升。
三、深度变革:学科化教育到跨学科教育实践
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构建跨学科教研机制与跨学科教学理论模型,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科教育到跨学科教育实践的深度变革。将社会性科学议题引入课题研究和项目式教学,综合科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视角,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有效打破了科学教育分科实施的瓶颈,使学科化教育走向跨学科教育。建立了以课程中心为主导、项目式教学研究室和海洋教研室统筹协调、教研组全面整合的管理框架。开发跨学科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案例,形成“事实经验—映射关联—探索实践—概念整合—迁移创新”五进阶教学理论模型。结合学生每月开展的海洋实践活动,丰富优化形成“海洋+”科学议题,将人文教育融入海洋特色教育中,使海洋特色教育育人功能更加丰富和多元。
学校不仅通过集团化办学与县中教育帮扶,构建了多元融通实施机制,推动了科学教育的跨学段、跨区域融通实施,还签约了80余家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科学探究实践基地,赋能初高一体化科学教育,实现了科创课程、科创实践、实施机制的区域辐射。学校通过不断深化海洋特色教育,实现了科学教育的全面进阶,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校长)
(《山东教育》2025年10月第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