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8发布日期:2025-09-26

扈会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该模式通过构建异质性学习共同体,将传统单向知识传递转变为多维互动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通过问题探讨、观点碰撞与经验共享,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使其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一、结构化分组与角色动态调整

科学分组与角色重构是提升初中物理小组合作效能的关键策略。教师可采用分组协作模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各组可设置以下角色:首先要明确组长人选。组长需全面规划组内各项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安排,保障教学进程有条不紊地高效开展。这一核心角色不仅要具备很强的统筹规划能力与良好的沟通技巧,还需擅长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每位成员的潜力。此外,还可设立数据记录专员岗位,其核心工作是对教学过程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及出现的现象进行系统、精准且完整的记录,要求成员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可设立成果展示岗,由专人在合作学习收尾阶段面向全体同学展示研究成果,这一岗位要求任职者既能以流畅的语言阐述学习内容,又能凭借严密的逻辑呈现研究过程;设置实践操作岗,由具备丰富实操经验的成员负责小组合作实验步骤的执行,确保各项程序精准规范,保障小组合作实验的顺利推进。在小组合作实验进程中适时进行角色轮换,通过岗位职能的动态调整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科学分组的重要保障。作为学生认知的引导者,教师需在课前通过学情分析预判学生的认知难点。例如,在鲁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浮力》教学中,作为过程促进者,教师在“阿基米德原理”验证实验中运用 “3-2-1”反馈法进行动态干预。当某小组汇报浮力测量值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较大偏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器材精度”“操作流程”“数据处理”三个维度进行归因分析。学生通过3个发现(测力计零点误差、溢水杯未注满、量筒读数视线偏差)、2个疑问(是否需考虑空气浮力、温度对液体体积的影响)、1个改进建议(采用电子天平替代测力计)的结构化反馈,自主发现导致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教师进一步通过“若改变液体种类会怎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排开液体体积”测量的普适性,促使其建立 “控制变量法”的思维模型。教师利用课下等非正式学习场景,与学生共同探讨“永动机是否可行”等开放性问题,在平等对话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建立“问题银行”制度,学生将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存入系统,教师根据认知发展规律适时进行分层解答,既能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可避免过度干预。

二、层级化任务设计与情境融合

构建分层递进式且与生活化情境融合的合作任务,对优化学生认知建构与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具有重要作用。该任务设计既能满足差异化教学需求,又可实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衔接,从而有效提升合作学习参与度。首先,分层任务架构能保障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在合作中找到角色定位并发挥效能。教师可依据学情分析,将任务划分为基础实践、综合应用与创新拓展三个梯度。针对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分配仪器操作、现象记录等具象化任务;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布置实验方案设计、误差分析等挑战性任务。其次,生活化任务创设需建立物理概念与真实生活场景的关联,通过创设生活化项目,使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课题。

以鲁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压强》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层次化、生活化的合作任务。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任务选项,如基础任务为“测量不同物体对桌面的压强大小”,进阶任务为“探究受力面积对压强大小的影响”,挑战任务为“设计一种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创意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任务。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些任务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比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书包带要做得比较宽?”或“为什么啄木鸟的喙又尖又细?”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压强的概念。通过设计层次化、生活化的合作任务,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框架,通过动态化诊断帮助学生明晰个体认知特征,实现精准学情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知识内化效率,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应试导向的评价范式,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当突破单一量化指标的局限,因此,在具体实施层面,教师要着重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的互动状态,指导他们进行认知分析。跨组互评环节应创设良性竞争机制,促进共同体间的经验共享与优势互补。在评价环节,教师需将小组合作探究的全流程作为评价的重点,引导学生对自身表现进行深度剖析,客观认知个人短板。同时,可组织小组间相互评议,促使学生发现并借鉴同伴长处。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则应立足全局,着重评价小组成员间的协作默契、交流效率以及最终探究成果,通过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持续点燃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其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共同成长。

建立“积分银行”制度,将学生课堂表现转化为可兑换的“物理币”积分,用于兑换实验器材优先使用权、课外实践活动参与资格等。对于表现突出的“卓越小组”,给予免作业权或实验研究物资支持;对后进小组实施“能力诊断—导师帮扶—进阶挑战”的三级干预策略,为后进小组配备“实验操作导师”,通过微视频指导等方式改进其测量方法。这种革新突破传统分数桎梏,建立“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的动态机制,在优化物理课堂生态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与终身学习素养。

教育变革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让我们以小组合作为支点,撬动初中物理教学的系统性变革,在传承科学精神的同时,点燃创新思维的火种。这既是对物理学科本质的回归,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深化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遄台中学)

 

 

 

 

 

(《山东教育》20259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