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均衡发展 探索扩优提质邹平路径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30发布日期:2025-09-26


宋明科

义务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能否实现公平优质发展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近年来,邹平市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在首批入选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推动城乡教育协同共进、一体发展,在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局中奋力谱写好邹平教育篇章。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优质均衡导向的现实意义

优质均衡是社会发展所需。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互为支撑,义务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标尺。邹平市产业发达、底蕴深厚,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历史上曾涌现出陈仲子、伏生、刘徽等教育先贤,经济社会整体实力处于全省县域前列。加快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走在前列,既是邹平市塑造人才优势、保持竞争活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民生福祉、改善城市品质的重要任务。

优质均衡是群众的需求与期盼。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办教育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政治立场。多年来,邹平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力度,在资源配置、人员配备和条件设施质量上有了显著改善,并于2014年如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进入新时期,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从“好上学”向“上好学”转变,在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基础上兼顾高质量教育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农村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更加强烈,这对义务教育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优质均衡是教育改革所向。遵循教育规律、正确解决矛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矛盾因时而异,近年来,受生育政策和人口流动交织影响,邹平市小学阶段于2023年迎来入学高峰,在校生峰值时58000余人,新增学位需求12500个,给教育稳定带来一系列挑战。邹平市通过新建扩建学校、跨学段调剂学位等举措,妥善化解了小学高峰压力。同时,面对峰谷波动、峰段转移等预期变化,平衡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成为推动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牛鼻子”。

二、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提升教育资源的均等性和可及性

邹平市坚持公平普惠、便捷可及、共建共享的原则,深度调整教育资源布局,以全面育人理念引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4年代表山东成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认定。

加大资源统筹力度。一方面,抓好顶层设计。邹平市连续四年将市委教育工作会议列为开年头号工作会,提出打造“四好”教育战略目标,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近三年累计教育支出44.78亿元。同时,成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纳入县级考核,建立起党政齐抓、部门协同、镇街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另一方面,抓好布局优化。在城区,投资4.3亿元新建九年一贯制的龙台实验学校、扩建实验中学,增加学位5800个,严控“大班额”、疏解“大校额”,确保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在乡镇,因地制宜推进资源整合,推动3处乡镇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撤并位置偏远、条件简陋、生源不足的小学6所、初中2所,集聚优质资源全力办好农村教育。

推动师资结构升级。一方面,坚持引育并重。大力补充优质师资,近三年通过安置公费委培生、人才招引等方式引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人才736人,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升至14%。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持续推进“三名”工程和名师工作室建设,齐鲁“三名”、省特级教师、省级优质课获奖人数均居滨州市首位。另一方面,开展互济交流。全面落实教师县管校聘改革,2024年,通过县直向镇街学校输送、镇街学校间调配、富余校向缺编校调剂等方式,共交流轮岗教师378人,有效破解师资结构性矛盾。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组建义务教育集团11个,成立首席名师工作室86个,设立100余万元专项资金,实现集团内平台共建、师资共享、教研互助。同时,每年高规格举办全市教师节晚会,表彰优秀教师代表,切实提升广大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

持续推进理念更新。坚持全面育人理念,打造“书记讲党课”“红色寻根之旅”“万名学生访名企”“世界冠军进校园”等大思政课融合创新案例,年均举办德育活动400余场次,21人被评为省、市级“美德少年”;丰富课外社团活动,举办全员参与的“班级合唱大赛”“全市青少年体育联赛”,建成劳动实践基地184处,组建各类兴趣社团500余支,每年参与学生10万人次以上;大力开展科创教育,开发无人机、玉米皮编织、电脑编程等特色校本课程,连续举办八届全市青少年创客节,171人获固定翼无人机项目国奖、省奖,336件作品在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先后投资1.13亿元,配置升级电脑、智慧黑板、创客实验室等数字基础设施,建成市域教育城域网,数字校园覆盖率达100%,被评为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成功承办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学校后勤工作交流观摩活动。

坚决维护教育公平。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全面推行招生入学“一网通办”,制定农村中小学生免费乘校车等惠民政策,随迁子女公办就读率达到96.3%,特殊儿童入学率达到99.7%,邹平市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随班就读示范区”。主动适应“阳光教育”新常态,围绕班级分配、考核评价、校餐管理等社会关注热点,搭建纪检监察、新闻媒体、社会代表等参与的议事监督平台,主动公开意见反映渠道,引导社会各界有序参与办学治校监督管理,大力营造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三、保持工作主动,以教育现代化做强县域义务教育品牌

一是加快实施资源配置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制订实施教育三年改造提升专项方案,进一步改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城区学校承载能力。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济南都市圈教育交流合作,依托“振兴魏桥”重点工作,着力提升沿黄片区教育质量,以教育优质均衡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科学编制邹平教育“十五五”专项规划,强化跨学段学位数据监测能力,将初中学位保障纳入规划重点,健全完善学段间师资动态交流机制,切实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抢占教育数字赛道,扩大教师人工智能应用培训覆盖面,探索构建AI教育分层课程体系,牢牢把握教育发展主动权。

二是加快实施内涵发展成势行动。聚焦提升教师发展内驱力,修订完善中小学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校长和班主任等关键群体培养,构建名师引领的“雁阵式”骨干教师队伍,积极搭建支持教师梯次进阶的成长平台,探索建立兼职教研员制度,推动形成活力全面释放、人才充分涌流的良好生态。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和身边变革案例的德育元素,提高“2小时体育活动”质效,深入探索幼小初高贯通培养模式,创新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课外实践场景,切实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聚焦走现代化办学之路,深化推进规范办学专项治理,优化办学质量差异化考核机制,持续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三是加快实施协同育人共建行动。以全省推介邹平“七点伴读”工作经验为契机,切实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坚持立足群众所需、整合各方所能,推动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理解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为全省探索“教联体”建设工作提供邹平方案。充分发挥“士平公益基金”引领示范作用,拓展社会力量助教规模和形式,举全市之力再创邹平教育新辉煌。

(作者系山东省邹平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山东教育》20259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