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一体化”重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生态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来源:查看次数:8发布日期:2025-08-27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个一体化”重构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新生态
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体育发展中心 张 瑜 朱 琳
在教育强国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期,如何破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深层矛盾?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区)十年系统改革给出破题之策:以“城乡一体、学段一体、科教一体、师资一体、资源一体”为主轴,构建起“均衡筑基—质量提升—生态重构”的发展闭环,形成从“资源均衡”到“质量均衡”再到“生态均衡”的跃升路径。2024年,该区高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级核验,同年12月,高区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为发展指南,立足“优质均衡+”,推出《高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其“全要素协同、全学段贯通、全领域创新”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高区范式”。
城乡一体,在“同标提质”中破解二元结构
镜头一:午休时光,恒山实验学校的学生晓涵正体验着新配发的“躺睡桌椅”。“以前趴着睡,现在能平躺,下午上课精神更足了!”这份舒适,得益于高区2024年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的标准化升级改造项目。
教育公平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科学性。高区以“全域同标”为突破口,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新形态。
硬件同标,打破城乡差异认知。高区10年间共投入35亿元实施“教育基建跃升工程”,新建、改扩建10所学校,农村学校均配备智慧教室、专业场馆。恒山实验学校作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配备840座演艺厅、18个功能教室,率先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与城区学校同步接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让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同上清华附中云端课程。数据显示,全区城乡学校硬件设施达标率均达100%,优于国家标准。随着教育版图不断更新,城乡、校际的边界已然模糊,一批充满活力的新优质学校快速崛起,高区城乡教育正在从“二元分割”向“一体共生”跃迁。
治理同构,激活“以强带弱”动能。高区创新“优质校+农村校+新建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高区一中、神道口中学等5大教育集团,实施“管理标准统一、教师资源统配、课程体系统建、质量监测统管”的“四统”机制。高区一中教育集团通过“学科导师制”,3年带动成员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世昌中学作为新建校,教学质量已进入全市第一方阵,印证了集团化办学对薄弱校的赋能效应。目前,全区义务教育学段学校均纳入集团化管理,城乡学校省市级特色项目覆盖率达80%,形成“一校一品、城乡共振”的发展格局。
学段一体,在“贯通培养”中重构成长逻辑
镜头二:新学期伊始,钦村小学一场特别的家长会成为学段一体的生动注解。神道口中学校长刘剑锋带着“成长通道图谱”走进同片区小学,向家长详解贯通培养计划。四年级学生家长丛女士会后感慨:“以前总觉得升初中像‘重新洗牌’,现在才知道孩子的特长发展也能无缝衔接。”
针对基础教育“分段育人”的结构性矛盾,高区以“全人培养”为导向,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培养体系。
建立跨学段人才培养链。高区将艺术、体育、科学作为跨学段贯通培养突破口,2025年2月,出台《艺体科学贯通培养实施方案》,将全区划分为7个片区,实施“初中召集—小学选苗—分段培养”机制。神道口片区构建棒垒球“三级培养体系”:小学低年级夯实柔韧训练,中高年级学习传接球技术,初中开展战术实战,配套“双师制”(国家级教练+校内教师)保障训练专业性。“这种跨学段混龄训练特别有意义。”从专业俱乐部聘请的片区棒垒球总教练李成龙说道。他是国家一级棒球裁判员,多次带队参加全省比赛获得冠军,击球技巧令校内体育教师受益匪浅。2024年,祈顶山片区输送2名学生进入中国足协女足精英训练营,形成“兴趣启蒙—技能提升—专业发展”的完整路径,有效破解了学段分割造成的学生发展断点难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可持续化发展的成长路径。
构建阶梯式课程矩阵。高区以核心素养培育为锚点,通过目标分层、内容进阶、评价追踪,并建立小初教师联合备课组,围绕数学思维、人文素养、科学实践等关键能力设计衔接课程,制定学科差异化衔接策略,动态追踪学生素养发展。在科学教育领域,阶梯式课程矩阵具体化为一条由“小学项目式探究”自然过渡到“初中跨学科实践”的能力成长轨迹。高区一小开发的《生活科学手账》《生活科学微课堂》校本课程,通过“防菜刀切手防护装置”“可折叠防风晾衣架”“智能防驼背座椅”等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奠定了科学思维基础。学生升学进入对口校高区一中后,依托科技社团梳理跨学科知识图谱和问题链条,例如学生自主用传感器、编程控制、物联网等手段打造的“智慧”教室,正是跨学科实践的优秀作品。这套阶梯式课程矩阵为贯通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实现了小初能力成长的无缝衔接与持续进阶。
科教一体,在“融合创新”中培育时代新人
镜头三:每年的全区中小学科技节,已俨然成为少年科创“博览会”。在山大实验学校初中部跨学科项目成果展示区,一款“宇宙探索车模型”正在模拟真实探测车在太空环境中的工作场景。“这款探索车主要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物理课学的测距原理和编程课写的避障程序是保障成功的关键。”项目核心成员介绍。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高区将“科技创新”基因深度融入教育血脉,构建“基础宽厚、创新活跃”的育人新生态。
打造科学教育“新基建”。高区全域布局“科创教育共同体”,建成15个AI教室、18个创客空间,引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实验室资源,聘请高校高企专家教授担任中小学科技副校长,实行科学教育“高校教授+中小学教师”双导师制。高区一中设立“博士工作点”,每月开办“科学家讲堂”;世昌中学成为由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起的“社会性科学议题(SSI)项目”基地校,开展本土化的海洋特色项目研究;山大实验学校打造“未来科技”主题长廊,营造浓厚科创氛围。各学校以机器人、编程、航模、天文、3D打印等创新方向为核心,形成“科技社团矩阵”,一批批学生从这里出发,找到了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构建创新素养培育模型。面对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高区认识到创新素养培育必须从小抓起、系统规划、贯通培养,建立“发现—培育—孵化”三级机制:小学通过“科学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创新萌芽,根据科学探究和奇思妙想等方面的表现,系统记录和评估学生的创新潜质;初中实施“创新人才计划”,开展定向培养,精准对接初中有学科特长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向高中延伸,与驻区高校合作开设先修课程,为追求更高学术水平的学生提供加速成长的平台和资源。目前,全区100%的学校开设编程课程,形成“校校有科创特色、生生有创新体验”的格局。2024年,高区一中学子徐志鸿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CSP-S中斩获一等奖,全区百余名学生在省级科创比赛中获得佳绩,科技类竞赛获奖人数5年增长280%。高区探索出一条从“兴趣激发”到“专业志趣”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
师资一体,在“流动共生”中筑牢发展根基
镜头四:“设置‘审题—步骤—规范’专项拆解练,‘体系关联+迁移应用’当堂强化。”恒山实验学校教导主任杨柳在初四年级的听课反馈单上作出批注。———两年前,她还是城区学校的教学骨干。深谙“要把城区经验用活,更要融合农村学校学情”的道理,她扎根毕业年级,一边抓教学教研、年级管理,一边主持青年教师读书会,分享高效课堂经验,拓宽教师视野,活跃教师思维,扎实带动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双提升。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区以“队伍专业化、配置均衡化、发展可持续化”为目标,构建新时代教师发展体系。
实施“强师筑基”工程,构建教师梯队成长链。高区搭建贯通职前职后的“1358+教师培养成长体系”,为入职1—8年的教师制定科学明确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出台“教师梯队培养三项计划”,即火炬名师名班主任建设工程的“卓越计划”、骨干教师提升培养工程的“先锋计划”和新秀建设工程的“种子计划”,分层遴选孵化500余名名师、骨干教师和新秀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设清晰路径。依托34个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及58个区级名师名班主任团队,持续强化辐射引领效能。其中,由小娜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通过“线上研修+专题讲座+课题共研”模式,3年间培养优秀班主任100多名,工作室编撰的《“慧”生长的教室》班主任工作案例为全区班主任提供班级管理智慧。
构建“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高区坚持“按需选派”原则,实施交流轮岗,10年间,150余名教师有序流向农村学校,其中骨干教师占比70%以上,并创造条件让优秀农村教师进城跟岗学习,实现理念互通、经验共享。教师流动,不仅有效补充了农村学校的优质师资,在此过程中更涌现出一批在实践中迅速成长的优秀教师代表。来自城区学校的年轻教师宋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将扎实的专业素养、创新的班级管理方式和高尚的师德情怀带入支教岗位,其优秀事迹在全市范围内得到推广。目前,农村学校教师本科率达100%,全区骨干教师分布差异系数初中为0.15,小学为0.2,师资配置均衡度优于国家标准。
资源一体,在”协同共治”中拓展教育边界
镜头五:“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青春期沟通总‘踩雷’咋破解?”在高区的公园广场或社区中心,一站式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的“摊位”前,“心之语”家庭教育讲师团用接地气的案例、实用的妙招,让现场咨询的家长豁然开朗。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打破“学校围墙”,构建育人共同体。高区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打造“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校社共育”的新生态。
构建“三维资源网络”。高校资源下沉,高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共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基地”“科创教育实践基地”。高校教授年均开设校本课程120课时,实验室向中小学生开放,累计接待5000余人次;社区资源激活,依托60多个社区,开发“非遗传承”“葫芦画”等200多门课程,年均开展“社区课堂”600余场,联合社区举办广场咨询会,提供心理、入学等辅导服务,惠及6.2万个家庭;企业资源转化,联合威高、迪尚、惠普、捷普等企业开设职业体验活动,构建“工业设计—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12条生涯探索路径,学生职业认知率从32%提升至76%。
创新家校社共育机制。高区成立“家长学校”“家庭教育金牌讲师团”,组建由60多名专家组成的“心之语”咨询团队,开发“学生成长300问”系列指南,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咨询”模式,年均解决亲子沟通、心理健康等问题2.3万例。田和街道创建“儿童参与式治理”模式,其“儿童议事厅”机制让学生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真正实现了“教育即生活”的育人理念。
从“资源均衡”到“质量均衡”,再到“生态均衡”,威海高区的十年改革,本质是一场从“硬件均衡”到“软件均衡”、从“结构均衡”到“功能均衡”的教育现代化转型。这场改革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区域内的优质均衡,更在于构建了“政府统筹—体系创新—资源激活—生态共生”的改革模型,为破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难题提供了实践参照,彰显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层创造力。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威海高区正以“五个一体化”为支点,撬动义务教育从“优质均衡”向“优质均衡+”的整体系统跃升,这个“+”,是公平与质量的叠加,是五育并举的加成,彰显了教育与人、与社会共生共长的无限可能。
(《山东教育》2025年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