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台儿庄区:让每一个学生“近”享优质均衡教育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6发布日期:2025-08-27
枣庄市台儿庄区:
让每一个学生“近”享优质均衡教育
本刊通讯员 胡乐彪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认定结果,枣庄市台儿庄区榜上有名,成为该市首个创建成功的区。台儿庄区地处枣庄市最南部,鲁苏交界处,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现有义务教育学校51所,在校生4.01万人,专任教师2979人。作为枣庄市最小的一个区,台儿庄区何以能够继前几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后迭代升级,如今顺利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我们聚焦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对标‘优质均衡’发展新要求,在资金投入、内涵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持续用力,让优质教育资源的‘同心圆’越画越大,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台儿庄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庆军给出这样的答案。
办好每一所学校,扩增优质资源供给
近年来,台儿庄区一直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将学校发展列入政府的实事工程,印发了《台儿庄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锚定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先后制定了《2022—2025年台儿庄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方案》《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全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办好每一所学校”是党政职责、人心所向。但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既需要优质的硬件设施,又需要强大的师资支撑。对于一个只有30多万人口的鲁西南革命老区来说,谈何容易?可是,台儿庄区做到了。
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台儿庄区做到了“优先”“增加”“确保”6字,自2020年以来,共投资12.67亿元,优先改善学生住宿环境,新改扩建校舍27.4万平方米,增加学位1.64万个,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同时,全区所有学校实现了校舍楼房化、建设营养餐厅、铺设塑胶跑道,配备水冲厕所、空调、班班通一体机设备,完善功能教室、各类球场等设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成绿色校园标准,实现十项全覆盖。
办好一所学校除了硬件设施,配备一个好校长尤为重要。
在校长的选配上,该区将“有德”这一标准放在首位考虑,先后出台了《台儿庄区校长十严禁》《台儿庄区校长抓教学十项规定》,构建了对校长严格管理的“官德”戒律。同时,明确提出“校长的生命在课堂里,在师生中”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支教育家型校长队伍。
与此同时,该区在深化教育减负增效上也做足文章,率先在全市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印发《关于减轻学校负担规范各类事项进校园的通知》,建立《进校园活动事项分类清单》,大力营造安心、静心的从教环境。
“以前,各类‘进校园’活动似乎成了社会各界关注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根本不考虑是否与学校教育有关联,搞得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整天疲于应付。”枣庄三十九中党总支书记孙媛媛说,“现在好了,教师从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教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在优化区域教育布局上,镇域先后撤并小弱散学校14所,增强乡镇中心学校的“支点”辐射作用,激发办学规模效益;城区则打造“十分钟优质教育生活圈”,规避校园相对集中状况,破解校园交通“梗阻”。许多农村学校实现“逆袭”,城镇学校大班额、随迁子女就学等难题陆续破解。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乡村弱”“城镇挤”的突出矛盾得以缓解。
与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更加注重内涵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赵庆军认为,“优质”的表现还在于学校能够坚持全面健康发展理念,提升学校育人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为深化“一校一策、一校一品”特色发展之路,台儿庄区持续开展德育特色品牌和教科研特色品牌创建活动,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品牌联创”。以“规范+特色”为抓手,通过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吸引力,加速乡村学生回流。
台儿庄区要求各学校加大校园文化培育,提升环境育人功能。实施“一校一品一特色”工程,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和特色学校遴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当地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开设航模、经典诵读、智慧创客等各类特色社团,聘请能工巧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人,打造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开展校园运河大鼓、情景话剧等精品社团展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让学校变得更美、更有吸引力。
成就每一位教师,实现从“集中”到“共享”
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力量。在硬件和投入到位的基础上,均衡配置城乡师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便成为台儿庄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促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点上,台儿庄区牵住了“牛鼻子”:一方面加大优秀师资的考选补充力度,2020年以来通过人才引进、公费师范生安置、公开招考等方式共补充教师901人,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不断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构建“初任—新秀—骨干—名优”阶梯式教师培养模式,累计培养认定550余名学科骨干教师。另一方面采取集中培训、专家引领、远程研修、青蓝工程、城乡交流、同课异构、全员赛课、名师优课及师生同考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近几年,全区获省、市级名师的人数和优课数量逐年攀升,教学质量从多年全市倒数跃入全市前列。
此外,台儿庄区还不断加大教师交流力度。结合年龄结构、学科需求等因素,推进优质校向薄弱校帮扶支教、薄弱校向优质校跟岗学习双向交流,近五年来累计交流教师955人,其中骨干教师191人。依托与曲阜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项目合作,邀请专家团队进行实地面对面指导。实施“1+10+N”名师培养计划、“1+3+N”校长培养工程,探索“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快速提升培养模式,为教师成长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一直广为社会关注。如何增加乡村学校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到农村任教,并让他们留得住、教得好?这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中面临的一大课题。
为此,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上,台儿庄区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在人事、工资和职称方面,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发放标准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政策,对条件艰苦的偏远学校教师在职称晋升、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为了缩小校际师资差距,该区还建立了城乡教师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输血”力度,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和“名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每年拨发150余万元专项培训经费,用于全区中小学教师外出培训。
此外,该区还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通过“外引内培”方式,带动广大教师提高业务素质。
实施“四联双推”工程,全面振兴乡村教育
如何推动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落脚点在于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近年来,台儿庄区全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学校全环境立德树人机制建设”试点工作,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设立省级强镇筑基试点镇2个,市级强镇筑基试点镇3个,实现全区强镇筑基试点全覆盖,成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推进集团化办学,依托区直学校成立4个基础教育集团,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纳入集团校管理,辐射带动农村中小学管理和质量双提升。实施了以“学校联盟、教师联谊、教研联合、品牌联创”为抓手,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四联双推”工程,通过城乡结合、强弱联合、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推行“学校联盟”上,该区通过以城带乡、以强帮弱、名校帮民校、大校带小校等方式,组建了“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学校联合体。各联盟学校在结对活动中,交流办学理念、互学教学模式和互鉴学校文化,激发了城镇名校和乡村学校的办学活力。与此同时,城镇名校的中层干部到乡村学校任校级领导班子成员,促进了干部交流,提升了干部素质,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的干劲。
在推行“教师联谊”过程中,该区不断深化“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优质学校与帮联学校的教师流动,提升被帮联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帮联学校与被帮联学校一体化组建名师工作室、开展“青蓝工程”,名师在学校联合体内“走校”“走教”,学校联合体内的校级干部、骨干教师进行跟岗学习、“影子培训”,最大化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针对乡村学校学科教师少、校级教研力量薄弱的问题,该区还依托学校联合体,通过在线教研、集体备课、座谈研讨、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将校本教研提升为联盟教研,实现共同体内部各学校互联互通、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目前,全区骨干教师成立了25个名师工作室,各工作室组建了教研团队,工作室成员有280余人。
“我虽然是一名交流教师,但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流水的兵’,而是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帮扶学校的各项工作。”台儿庄古城学校团委书记、初中地理学科教师刘小雨到枣庄市第十七中学交流时感慨道。支教期间,她鼓励该校广大教师组建阅读团队、磨课团队,为他们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和展示舞台,促使教师专业素养共同提升。她还带领地理学科教师对学校东侧的茅茨河进行考察,为河流治理与夹坊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意见。
“通过这次‘四联双推’教研活动,我感觉自己对新课堂达标活动认识更深刻了,尤其是通过对‘三课一研’(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和专题研讨)的深度参与,我认识到新课堂达标不仅是教学流程的标准化,更需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5月26日,台儿庄古城学校教务主任邢娟,在参加全区教研活动后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3月2日,台儿庄古城学校与林桥、刘湖等5所学校举办了 “四联双推”联研共同体学校研讨会。2名教师分别执教了公开课,形成了“相互开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联研模式。大家梳理听课收获、交流教学心得、分享课改经验、畅谈教育理念,在联合教研中提升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
台儿庄古城学校校长李居涛表示,今后将着力推动该片区“四联双推”活动,通过区域合作、优势互补,真正打造教师培养高地,点亮共同体新课堂达标和“四联双推”教育名片,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截至2024年底,我们成立了16个联研共同体、25个名师工作室、45对帮联结对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全区教研活动100余次。”台儿庄区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友彩说,他们推行的“四联双推”活动是一项城乡携手、联盟共创的活动,是促进新课堂达标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四联双推”工程,优质中小学与农村校、薄弱校、新建校携手成长,既让城镇名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检验和推广,又让乡村学校的质量和管理得到进一步提升。
如今,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每个学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让好学校就在老百姓的家门口”正在台儿庄区变成现实。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这条路上,台儿庄区也将在不断探索中走得更远……
(《山东教育》2025年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