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育中践行真善美———记全国优秀教师、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选、山东省实验中学教师潘洪艳
教书育人楷模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0发布日期:2025-08-27
在数学教育中践行真善美
———记全国优秀教师、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选、
山东省实验中学教师潘洪艳
本刊记者 管恩武 通讯员 高 婕
“老师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童,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一位母亲发自内心的探询与呼唤,代表了所有家长的心声。从潘洪艳踏入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一天起,这句话就一直回荡在她的心中,也成了她不停的自我追问。
日前,记者带着同样的探询走进山东省实验中学时,被众人围观的校园公示栏所吸引,但见“培育名师 成就名校”栏上依次列着各种荣誉和教师姓名。
“潘姐姐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一名学生边指着栏下“济南市优秀班主任”中潘洪艳的名字边喊:“看!这儿也有‘潘姐姐’。”
而在栏上,“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教学能手”等称号,每一处都写着潘洪艳的名字。据该校不完全统计,从教28年来,潘洪艳共获得各级各类荣誉200余项。从最初被学生称为“潘潘”,到“潘姐”,再到“潘妈”,一路走来,她已是桃李满天下。
“荣誉归于集体,属于过去。”潘洪艳说,“我热爱学生,热爱课堂。能够得齐鲁英才而教之,与名师群体为伍,倾力还给国家一个个优秀的青年,是我一生的自豪和幸运。”
课堂教学:“思·理”双螺旋教育范式
“数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思维的舞蹈。”在数学课堂上,潘洪艳的板书行云流水,声音清亮如泉。
一次,潘洪艳刚写下“椭圆标准方程推导”的标题,一名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满足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比为常数的轨迹一定是椭圆吗?”这个问题瞬间打破了预设的教学节奏,却让潘洪艳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正是她期待的“思维火花”。
这并非偶然。在潘洪艳的课堂中,“意外”是常态。她曾将《天龙八部》的“凌波微步”融入向量运算,用手电筒光束投射椭圆光圈解释几何光学,让学生用折纸探究椭圆焦点性质等等。而这次学生关于椭圆定义的提问,让她果断调整教案,将课堂交给学生:“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谁能用代数方法验证这个猜想?”
学生分组协作,有人用坐标法推导,有人打开几何画板模拟轨迹。随着讨论的深入,另一名学生提出:“椭圆上任意一点与长轴两端连线斜率的乘积是否为定值?”课堂彻底沸腾。潘洪艳顺势引导:“如果我们把这两个问题作为课题,你们会如何研究?”最终,全班撰写了17篇数学小论文,内容涵盖椭圆的历史溯源、植物叶片形态的数学解释,甚至卫星轨道优化方案。一名学生在论文中写道:“原来椭圆不是书本上的‘死公式’,而是自然与科技共用的‘密码’。”
这场“失控”的课堂,正是潘洪艳“思·理”双螺旋教育范式的典型实践。该范式以“思”(思考→思辨→思维→思想)为纵轴,推动认知的深度探索;以“理”(理解→梳理→道理→理性)为横轴,促进知识的系统联结,形成螺旋上升的认知模型。
在潘洪艳眼里,“思”的激发,是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在椭圆概念教学中,潘洪艳拒绝“定义—例题—练习”的传统套路。她先让学生观察倾斜水杯的水面边缘、手电筒投射的光圈,引导他们发现椭圆的普遍性;继而引入古希腊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讲述数学家如何从平面截圆锥的现象中抽象出椭圆的定义。当学生惊叹“椭圆是立体的切片”时,她顺势追问:“如果截面角度变化,椭圆会怎样‘变形’?”这种从生活具象到数学抽象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自然理解“数学是现实世界的简写”。
而“理”的建构,则让知识在系统中扎根。面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潘洪艳设计“三步追问”:
“为什么选择这种坐标系?”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工具服务于问题”的建模哲学。
“平方消根号会丢失信息吗?”意在引导学生梳理代数变形的逻辑。
“这个方程能解释哪些自然现象?”意在引导学生连接数学原理与现实应用。
学生通过小组辩论发现,坐标系的选择本质是“将复杂问题对称化”,而方程中的参数a恰是行星轨道的近日点和远日点的算术平均值。这种系统化追问,让公式不再是记忆负担,而是理解世界的“钥匙”。
潘洪艳常说:“若教学只为应试,便是对数学的亵渎。”在椭圆教学中,她通过三大策略,将课堂转化为思维创新的孵化场。
一是“问题银行”,它是激发思维的黄金库。她鼓励学生建立“问题笔记本”,收录课堂疑问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现象。在椭圆单元,有学生记录:“榕树气生根的分布是否符合椭圆方程?”潘洪艳将其转化为拓展课题,与高校数学院合作,指导学生用无人机测绘榕树立体结构,建立三维数学模型。这种从疑问到研究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家式”的思维历程。
二是“一题三变”,旨在打破思维边界。针对椭圆的几何性质,潘洪艳设计了“变条件、变维度、变场景”的开放式训练。变条件:将“距离和”改为“距离平方和”,再改为“两焦点到准线距离成比例”,探讨轨迹变化;变维度:将平面椭圆拓展为旋转椭球面,分析卫星天线的信号覆盖;变场景:用椭圆加密算法解释区块链技术原理。
三是大胆打破学科壁垒。在解析椭圆对称性时,潘洪艳让学生对比敦煌壁画的构图比例;讲解椭圆光学性质时,引入梵高《星月夜》的漩涡笔触;用钢琴曲演绎椭圆参数方程,让学生“听”出数学的韵律美。这种跨界融合,使数学课成为“思维联欢会”。一名艺术特长生在周记中写道:“我终于明白,数学和绘画都是发现隐藏秩序的艺术。”
范式背后,是对生命的完整理解。潘洪艳认为,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解题机器”,而是塑造“用数学思考的人”。她把这种理念延伸至评价体系,首创“三维成长档案”,包含知识掌握度、思维创新性、数学情感值,其中“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数量”占比超过考试成绩。2022届毕业生王雨桐考入大学后致信:“您的椭圆课教会我的不仅是圆锥曲线,更是如何用理性与想象力探索未知。”
在潘洪艳的课堂上,椭圆不再是考卷上的冰冷图形,而是思维宇宙的鲜活星球。当学生用数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从植物生长到航天轨道,从艺术创作到密码安全———他们真正触摸到了数学的灵魂。这或许正是“思·理”双螺旋教育范式的深意:让知识在思维中生根,让理性在创新中结果,让教育成为照亮生命真善美的永恒之光。
青蓝同心:师道传承,梦想接力
在数学组教研室里,潘洪艳的办公桌上常年堆满教案、课题笔记和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这里不仅是她深耕教学的研究阵地,更是一代代数学教师成长的摇篮。从初登讲台的“小潘”到如今的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选,潘洪艳始终将“青蓝同心,师道传承”视为教育生命的底色,以守正创新的理念,织就了一张从个人成长到团队共进的育人网络。
“你的数学课要带给学生什么?”1996年,初入教坛的潘洪艳精心修改了十几遍的《函数概念》教案,却在课后被导师邵丽云一语否定。这句追问,成为她教育生涯的起点。邵丽云要求她“先听三年课”:每天带着听课凳辗转于老教师的课堂,从教材理解到课堂设计,从重难点突破到逻辑渗透,从课堂预设到教学生成,从系统梳理到内容整合,逐项记录分析。这段经历让潘洪艳领悟到,教学的艺术在于“看见学生的思维轨迹”,而非“填鸭式灌输”。
邵丽云的影响贯穿潘洪艳的职业生涯。2007年,当潘洪艳带着《且与或》的教案参加省级赛课时,邵丽云再次提出关键建议:“逻辑联结词的教学要打通生活与数学的边界。”潘洪艳连夜修改设计,以“交通信号灯的逻辑判断”为情境,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理解抽象概念。潘洪艳凭借这节课取得全省最高分,邵丽云却叮嘱:“回去继续修改,再讲给组里老师听。”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潘洪艳,让她从“教学能手”蜕变为“教育名家”。
为了使教师梯队建设更加系统和科学,学校开展了聚焦青年教师培养的“菁莪工程”。“教学不是独行,而是共舞。”成为学科主任的潘洪艳常对青年教师这样说。她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看着他们快速成长,帮助他们练就一身属于自己的“绝活儿”。
青年教师陆怡入职时,潘洪艳送给他三件“法宝”———听课记录本、教学反思册和一本《教育心理学》。陆怡准备省级公开课《空间几何体》期间,潘洪艳陪他逐句推敲提问方式,比如:“请看水杯形状”改为“来,猜猜这样放是什么形状?”,细微调整让课堂瞬间鲜活。最终,陆怡的课凭借“情境化探究”和“思维可视化”设计,荣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刘婷婷在参加“一师一优课”评比时,潘洪艳建议在课堂中融入“数学建模”案例,如用椭圆曲线分析校园路灯布局。这一设计让课程从“知识传授”升华为“思维训练”,最终助力她斩获一等奖。
2019年,潘洪艳打造出高中数学“生(生成、生动、‘生’动)动(动态、主动、互动)”课堂,带领团队构建了“博学—空间—登攀”三级课程群组,提出了“博学课程—问题引导、空间课程—课题引申、登攀课程—项目引领”的“三引”教学模式,并将教研活动转化为“思维能量场”。
“问题银行”:收录学生疑问和教师的教学难点,如“榕树气生根的分布是否符合椭圆方程?”将其转化为拓展课题;“一课四遍”:每节课经历“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实践修正—反思升华”四轮打磨;“跨界研习”: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渗透于数学教学,用敦煌壁画解析对称性,用钢琴曲演绎数列规律。
在潘洪艳的推动下,数学组形成“老教师开放课堂、新教师大胆创新”的氛围。青年教师李祺祺在《立体几何线面关系复习》中引入3D建模技术,退休教师邵丽云受邀“把脉”点评,称其“展现了数学的立体之美”。
“教育不是独奏,而是合唱。”如今,实验中学数学组成为山东省首批“普通高中省级学科基地”。这或许正是师道传承最动人的注脚: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师爱无痕:叩响学生心灵之门
在省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潘洪艳办公室的灯总在清晨6点亮起。灯光下,她批改作业的身影被学生称为“最温暖的晨星”。从教28年,她将“爱”字刻进教育生命的每一道年轮。
2000年的深秋,潘洪艳在校运会上不慎摔断右臂。医生要求她静养三个月,但看着高三学生焦虑的眼神,她咬咬牙说:“不能耽误他们高考!”当晚,她翻出小学生用的田字格本,用左手一笔一画练习板书。右臂的石膏压得生疼,左手写的字歪歪扭扭,但她坚持每晚练习两小时。三天后,她右臂吊着绷带重返课堂。
那节解析几何课上,她左手攥着粉笔,每写一笔都疼得冷汗直流。板书歪斜难辨,学生偷偷抹泪:“老师,我们帮您抄笔记!”三个月里,她用左手写下300多页教案,批改2000余份试卷。毕业班数学成绩不降反升,学生李航在毕业纪念册上写道:“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数学,更是如何在逆境中挺直脊梁。”
2003年,潘洪艳面临教育生涯中最艰难的抉择。小女儿刚满周岁,父亲身患重病,丈夫又即将赴国外进修。校领导试探着问:“新高一班主任的压力……”话音未落,她便坚定地说:“我能行。”
此后两年,她的生活像被切割成碎片:清晨给父亲熬药,然后到校陪学生晨读,午休再赶回家照顾父亲,哄睡女儿后备课到凌晨。最揪心的是送别场景———女儿总是攥着她的衣角无声哭泣,姥姥抱着孩子在路灯下等她晚归。
在父亲手术当天,恰逢班级太极拳比赛。她本已请假陪护,却在最后一刻冲向操场:“不能让学生孤军奋战!”
在潘洪艳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沓泛黄的信件。那是她与一名体育特长生的“心灵对话”。男孩刚入学时成绩垫底,抽烟、逃课、顶撞老师,逐渐被周围同学孤立。潘洪艳没有一味说教,而是开始执笔写信。
第一封信只有三行:“今天你主动擦黑板,老师很感动。听说你百米跑进11秒,真了不起!期待运动会看你大展身手。”随信附上一张田径明星的海报。此后三年,48封信如约而至:有时是解题思路的手绘漫画,有时是训练伤痛的护理建议。
潜移默化中,男孩变了:他开始为班级提水、打扫卫生,在运动会上带领全班逆袭夺冠,最终考入体育学院。毕业那天,他向潘洪艳深深鞠躬:“那些信是我人生至暗时刻的星光。”
潘洪艳坚信:“没有学生天生讨厌数学,只有未被点燃的好奇心。”她为恐惧数学的女生精心打造“美感教案”———用黄金分割解析敦煌壁画构图,用数列规律谱写圆周率钢琴曲,甚至带学生在操场上用影子测量楼高。
学生王晓彤曾因数学不及格自暴自弃。潘洪艳发现她痴迷《红楼梦》,便设计“红楼数学课”:用概率论分析贾府人际关系网,用统计图表对比大观园四季植物变化。一学期后,王晓彤的数学成绩从48分跃至112分,她甚至在周记中写道:“原来林黛玉的葬花路线符合最优路径模型!”
潘洪艳对贫困生的关爱更显细腻。她悄悄为吃咸菜馒头的女生续充饭卡,连续三年每月存入200元;寒冬为学生购买羽绒服,总说是“学校补助”;学生考上大学后,她又塞去路费和学费。
潘洪艳在班会课上从不说教。她带学生到福利院帮助智障儿童,在敬老院表演数学魔术,与山区孩子结对书信往来。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反思:“我曾抱怨数学太难、学习太苦,直到看见山区孩子用树枝在地上解方程,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种“大爱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她所带班级连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生徐睿迪考入大学后致信:“您教会我们,比解题更重要的,是用数学思维解人生的题。”
潘洪艳的书架上摆着两件特殊纪念品:济南回民中学学生送的清真寺穹顶模型,新疆学生编的红柳教鞭,这是她“最珍贵的职业勋章”。
2012年,潘洪艳积极参加济南市教育局开展的“名师交换”计划,到济南回民中学工作三年。初到学校时,她发现这里的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是天才的游戏”。
面对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她建立“数学问题银行”,鼓励学生将生活困惑转化为数学课题。有学生问:“清真寺穹顶的弧度是不是椭圆?”潘洪艳便带领学生分析伊斯兰建筑中的几何美学。学生王崧研究生毕业时说,老师教会了我怎样学习,更种下了创新的种子。
2021年,潘洪艳响应“教育援疆”号召,站上新疆的数学讲台。面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她将“本土化教学”发挥到极致。
在《函数图象》课上,她用烤肉摊的“羊肉串函数”讲解变量关系:竹签长度是自变量,肉块数量是因变量,辣度则是参数。“三串微辣、五串重辣”的生动案例,让抽象概念瞬间落地。讲解椭圆时,她带学生观察哈密瓜切面:“为什么自然选择椭圆?因为它比圆形更利于储存水分和抵抗风沙。”维吾尔族学生阿迪力在作文中写道:“潘老师让我发现,数学和烤馕一样,都要掌握火候和比例。”
教师古丽米热说:“她教我们用‘问题链’设计课堂,现在学生敢举手提问了。”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唤醒更多人成为‘发光体’。”曾受她指导的新疆教师热依汗,如今已成为县级教学能手。
一名叫艾合买提的男孩塞给她一张纸条,上面画着萤火虫环绕的天山,背面写着:“您让我相信,戈壁滩上也能长出数学的葡萄藤。”
在潘洪艳的教育词典里,“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左手板书的执着、48封信的坚持、饭卡里无声的温暖。从东部名校到西部边疆,她用自己的“荧光”照亮教育公平之路。当学生问她“什么是教育”时,她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就像这棵树,我们看不见根如何生长,但它默默输送养分,终会撑起一片绿荫。”
28年来,她用师爱作养料,让无数年轻生命在数学的土壤里,长成了追寻真善美的参天大树。
(《山东教育》2025年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