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一条滋养生命的“幸福河”———记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选、滨州市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齐爱军
教书育人楷模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00发布日期:2025-09-26
让教育成为
一条滋养生命的“幸福河”
———记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选、
滨州市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齐爱军
本刊特约通讯员 张桂玲 记者 管恩武
清晨,朝阳将鎏金般的光向幸福河两岸泼洒开来。岸边滨州市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的校园里,琅琅书声正穿透层层叠叠的青翠林木,与鸟鸣清风相交织。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感受到尊严和幸福。”———在这里,这不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更是一帧帧流动的温暖画面,一个个真实发生的动人故事。
“教育,不是争一时之长短的竞技场,而是一片可以通往任何地方的辽阔旷野,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生长的节奏和方向。”
这是学校党总支书记齐爱军的办学观,也是这位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校长、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选一直秉持的教育信念。在笃定的坚守中,他用5年时间,将一所贯通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曾经的城乡接合部学校,打造成了当地响当当的“标杆校”。
“教育若不能穿透表象,触及孩子心底的难处,又凭什么谈育人?”
2020年3月,齐爱军调任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担起了新的“掌舵”使命。
然而,初到校园,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绪难平:学校有100多个班级,每个班级班额都很大;学校成立刚10年,有近300名教师,3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一半。家长会上,更多的声音是:“俺们不会教,作业更管不了,孩子就全靠学校了!”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
第一次全体教师会上,齐爱军没谈成绩指标,而是讲了一个故事:“我支教时遇见过一个孩子,总在课堂上发呆。后来发现他课本里夹着一张全家福———那颗幼小的心灵,始终牵挂着妈妈的笑容。那时我就想,教育若不能穿透表象,触及孩子心底的难处,又凭什么谈育人?”
没有居高临下的“教导”,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更没有给教师定任何教学成绩上的“目标”,这位新任校长的故事,让老师们感到既新鲜,又深受触动。
“不谈成绩,学校将往何处走?”
觉察到老师们的疑惑后,齐爱军道出了自己的办学追求:让每一个生命都感受到尊严和幸福。“每一个,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温暖而有力的诠释,迅速赢得了全校教师的一致赞同。后来,这行字变成校门口一道最醒目的风景,也成了全校师生每日抬头可见的“约定”。
如何让“尊严与幸福”的理念落地生根?为了找到适合孩子们的教育路径,他带领班子成员用一个多月时间,征集家长意见上万份。
在小区门口的小超市里,他看到小学生小伟帮父母卖货,迎来送往比翻课本还熟练;在安置小区的路灯下,女生小雅的速写本上,满是对生活的细腻描摹……这些发现像种子一样落进心田,齐爱军在日记里写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让他们扎根的土壤。”
在他看来:“校长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教师的生命状态。教师幸福了,才能把温暖传递给学生。”他也暗暗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把学校办成师生期待的样子,把教育办成老百姓想要的样子。”
起初,有老教师嘀咕:改来改去,搞这些虚的不如抓分数。齐爱军没有争辩,只在初一年级尝试开展了一项“每日微笑”活动———让学生每天对同学说一句暖心话。一个月后,班主任们就惊喜地发现:课堂上举起的小手多了,课间打闹的身影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三两两的轻声交谈。这个微小的变化,让大家慢慢咂摸出“尊严与幸福”沉甸甸的分量。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就这样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开始发芽、抽穗……
“衔接不是提前教初中知识,而是架起思维的桥梁”
2020年秋天,六年级(3)班的数学课上出了桩新鲜事:学生拿着量角器量课桌角量得热火朝天,却解不出“角的度数”问题。数学教师宋春珍在教研组会上叹气:“小学教的是动手做,初中要动笔算,这断层比城乡之间的路还难走!”
这话像块石头重重砸在齐爱军心上。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破解“学段割裂”难题不正是学校的责任吗?他立即组织小学、初中的骨干教师组成了“攻坚组”。半年时间里,他们像剥洋葱般层层剖析,最终梳理出了12个学科的关键“断层点”:语文要从“读得懂字面意思”到“品得透字缝里的深意”,科学要从“看得见现象”到“说得清原理”,英语要从“认得出单词”到“理得顺语境”……
“衔接不是提前教初中知识,而是架起思维的桥梁。”基于这种认识,齐爱军创造性地提出突破学科壁垒,开发多学科融合的“横向融合育人”课程,以及“纵向长程育人”的“522”课程贯通模式,铺好九年一贯育人“通道”: 通过重构教材体系,1—5年级全面基础培养,6、7年级为小初的衔接贯通,8、9年级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全面贯通。同时在文化、素养、教研、管理等层面贯通,确保办学理念的一致性。
“贯通”这一要求,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以前,小学段教师顶多关注到五年级,至于到了初中他们要学什么,怎么学,好像跟我们没关系。”教师金小静说,“现在,小学部与初中部教师实现了跨学段流动,这就要求无论是初中段还是小学段的教师,都要将不同学段的新课标研究透才行。”
基于这种认识,语文组的尝试让人眼前一亮。三年级的“诗词吟唱课”上,学生把《静夜思》编成了拍手歌;六年级的“诗中有画”活动里,有的学生还根据《望庐山瀑布》画了一幅水墨画;到了七年级,开展“家国情怀探究”活动,对比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和杜甫“朱门酒肉臭”的忧思,在诗词里触摸历史的温度。
2023年,学生创编的校本剧《诗词里的中国》在全省获奖,当孩子们深情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时,齐爱军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让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心里的结自然就解开了。家国情怀教育,正是打开视野,让心灵变得更辽阔的那把金钥匙。”
2023年底,省级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初衔接策略研究》顺利结题。然而,齐爱军却未止步。他又启动了“初高贯通培养计划”,邀请高中教师来校开设“物理探秘”选修课。初二学生举着传感器测小球运动轨迹,当屏幕上的“自由落体公式”精准算出小球落地时间时,孩子们发出了“哇”的一声惊叹,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
看到眼前的一幕幕场景,齐爱军的信心更足了。他坚信:“做好衔接与贯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更好地在探索中发现世界的规律。”
“真正的公平,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我们办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尽力给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成长土壤。”解决了“学段衔接”的难题,齐爱军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阻碍教育公平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壁垒———整齐划一的课堂模式。
2021年冬天的课间操后,选课公示栏前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初二学生张艺珂的课程表成了“爆款”:数学选基础班,英语选情境班,历史选屹林班……
“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这个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全校炸开了锅,也“炸”醒了这个以前上课总盯着窗外的男孩,他由此开始对上学充满期待。
这场被媒体称为“让理想在走动中践行”的改革,源于齐爱军的一次随堂听课。同一个数学班,有的学生早就学会了勾股定理,却得陪着练基础题;有的连分数计算都犯难,还要硬着头皮听应用题。
“这不是公平,而是集体消耗。”教学工作会议上,他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一定要先解决‘愿意学’的问题,再解决‘学得会’的问题。”“必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够得着的地方使劲学!”
改革的新路上,总是会与一个个新问题结伴而行。家长座谈会上,有位爸爸一脸迷茫地问:“初中就搞选课走班,是不是要把差生丢在路边?”教师会上,老教师们也犯愁:“没了固定班,学生还能管得住吗?”
齐爱军翻出前一年的统考数据:数学平均分看着光鲜,可不及格的学生和高分学生竟一样多。“什么是好学校?好学校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大家共同去面对和解决问题。选课走班不是贴标签,而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到最适合、最喜欢的教师。”他语气平静却字字有力。
为了让大家吃下定心丸,学校定下了“三不变”原则:德育活动不变,体育锻炼不变,集体班会不变。更关键的是“双师制”———走班时学生跟着授课教师学知识,回原班后由导师负责心理疏导和学业规划。
课堂因此焕发生机。英语教师李洁的情境班成了“小剧场”,学生用英语演《愚公移山》,把“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译成“我们家的人,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逗得全班哈哈大笑;数学教师秘海霞的创新班搞起了“校园测量”,孩子们拿着卷尺量教学楼,争得面红耳赤:“用相似三角形快!”“勾股定理更准!”……这种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赋予了知识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教师王梦月的变化最明显,起初她怕没人选自己的课,想起齐爱军常说的“从学生兴趣出发”,常常备课到凌晨,把历史知识点改编成“王者荣耀装备升级”的游戏,带着学生在游戏里学知识。后来,她的课堂场场满座,学生说:“王老师能把最难理解的历史问题讲成侦探故事,跟着线索找答案,有意思!”在一次教研会上,她感慨道:“选课走班的意义,在于逼我们撕掉‘标准答案’的面具,真正静下心来琢磨学生到底要啥。”
家长起初的疑虑也很快如同初春的冰雪,渐渐消融。李明泽的母亲最初每天给班主任发微信询问孩子情况,三个月后,她在家长会上说:“孩子现在自己会对着试卷琢磨,说‘这部分得选基础班补补’。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分数金贵多了……”
看得见的变化,是改革最好的答案。看着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跑道上奋力奔跑的身影,齐爱军倍感欣慰:“学生的素养提升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作业不是越多越好,像种庄稼得看苗施肥”
在追求课堂因材施教的同时,齐爱军也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痛点———学生的作业负担。
“齐校长,孩子每天写作业到半夜,我陪着都熬不住!”初二年级家长顾敏曾攥着皱巴巴的作业本找到校长办公室,声音里满是疲惫。这话让齐爱军彻夜难眠。彼时校园里,类似的焦虑像藤蔓般蔓延:学困生对着超纲题发呆,优等生抱怨“重复做题浪费时间”,教师抱着作业本加班批改到深夜。
一场作业革命,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作业不是越多越好,像种庄稼得看苗施肥,量体裁衣。”齐爱军在教研会上的这句话,成了改革的起点。
从低年级的“乐考”成为滨州市研讨会上大家学习的“样板”,到全校“无作业日”的诞生,教师对于作业的研究也渐趋深入。
英语教师张建的办公桌上,三份作业设计醒目亮眼:基础层给《愚公移山》漫画配台词,提升层写对话,创新层编剧本。“昨天小浩妈妈发微信,说孩子编剧本时笑出了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张建眼里闪着光。
王学朋的语文分层作业,让学生从背《静夜思》到仿写《校园秋韵》,再到编排诗词情景剧,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秘海霞的数学课,把“测量教学楼高度”变成实践作业,学生争论“用相似三角形还是勾股定理”的劲头,比上课听讲还足。“作业成了课堂的延伸,学生带着问题回来,课堂反而更活了。”秘海霞说。
劳动基地“萌园”里,七年级(6)班的小伟正蹲在太空番茄架旁记录数据———基础任务记高度,提升任务分析浇水的影响,创新任务写实验报告。这个曾把作业本当草稿纸的男孩,现在蹲菜园的时间比打游戏的时间还长。妈妈在家长群晒图,配文:“近来,孩子对这份作业很着迷:观察‘光合作用的魔法’,让他对生物课越来越喜欢了,成绩也噌噌上去了!”
课程与课堂的共振,从“书本里”到“生活中”,让作业真正活了起来。
月度“作业成长展”上,韩宜辰妈妈翻着孩子的作业本感慨:“刚转来时错题连篇,现在基础题全对,提升题旁还画了小奖杯。”展板旁,班主任耐心地向家长解释:“基础层全对就是满分,就像麦子灌浆,得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这话解开了不少家长的心结。曾因孩子“不如别人”而焦虑的李女士,现在常和儿子聊作业里的趣事:“创新层的‘家庭垃圾分类方案’,比玩游戏还有意思!”更让她惊喜的是,儿子开始主动画图分析数据,尝试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转变背后,是家校力量的深度融合———学校发《分层作业说明书》,开“作业沙龙”,一点点让家长明白“合脚的鞋子才好走路,适合的作业才有效”。
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这份“像种庄稼一样精耕细作”的坚守,或许正是教育家精神最生动的模样。
“在这里,只要你想成长,学校总有办法托举你”
“教师要敬畏学生,做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贵人。”这句话被语文教师商凯辉工工整整地写在备课本的扉页上,成了她职业成长的“指南针”。
曾经,商凯辉只是个会照本宣科的新教师,第一次上公开课时,她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却在学生突发提问时慌了神。“那天放学后,魏艳玲和樊雷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逐字逐句帮我改教案,连语气停顿都标出来了。”她至今记得,在自己的备课本上,写满了这两位导师密密麻麻的批注:“此处可设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
在青蓝工程的带动下,她跟着“蓝方”导师完成了“100节观摩课+50次教学反思”的“修炼”,并荣获市“教坛新星”。她参加了教师基本功比赛,在市县都荣获一等奖。在2025年刚结束的县优质课比赛中,她获得第一名,准备参加市里的赛事。如今她已成长为能让学生“把烦恼写成诗歌”的情境化教学专家,“四好语文”素养课成为全校样板课。
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这种“传帮带”的氛围,源自学校深耕的“436”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聚焦职业道德等四项内容,沿着“合格—升格—风格”三阶路径,通过专业阅读等六条途径攀登。如今,学校已培育出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2人、省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4人、省专家库成员7人,省培项目人员10人,市级骨干及荣誉获得者174人……2024年全县教师满意度调查中,学校获得了98.7%的高分,应了齐爱军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在这里,只要你想成长,学校总有办法托举你。”
2024年教师节,齐爱军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厚厚的《成长故事集》,这本书收录了近百个学生破茧成蝶的蜕变。其中小宇的故事让他红了眼眶,这个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孩曾沉迷网游,信息技术教师在课上敏锐地捕捉到他调试代码时眼中闪过的亮光,课后找他谈心,了解到他对游戏的沉迷背后是对虚拟世界规则的好奇。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说:“你的逻辑思维很强,可以尝试用这种能力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不仅如此,还郑重推荐他加入了人工智能社团。
这样的故事在学校随处可见。近三年,有11名学生通过山东省人工智能素养等级测评,校艺术团的《扇舞飞扬》登上省级舞台,连续三年有学生入围“西安交大少年班”复试。但齐爱军更看重那些无法用分数定义的成长:小学生小雅的绘画作品在县美术馆展出,曾经口吃的小浩在演讲比赛中获奖,留守儿童小宁成了“校园植物小专家”……
而今,学校的名声早已传出县域,近千名学生在各级科创活动中获奖,“全国十佳创新名校”“全国家校共育创新实验校”“全国零犯罪学校”“山东省人工智能科普示范基地”“山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接踵而至,每年都有各地兄弟学校来取经。但齐爱军最珍视的,却是那行由学生书写的标语:“这里,每个梦想都被尊重。”
当学校改革取得累累硕果之际,2025年初春的全体干部会上,齐爱军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前方:“跳出阳信看一实,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链条上看教育。”他的办公桌上,新的规划图已经绘就:深化“幼小初高”课程贯通,建设科创教育实验室,与高校合作开发“乡土文化课程”……这些蓝图的底色,依然是那个朴素的信念:让每一个生命都感受到尊严和幸福。
在这片被誉为“鸭梨之乡”的热土上,有一条不断流的幸福河,裹挟着黄河里的泥沙而来,送来甘甜的水,也送来肥沃的沙土。而在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教育也正在成为一条滋养学生生命的“幸福河”,奔流不息———就像齐爱军对教育的信仰,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内在的成长力量,相信教师的善意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相信教育应该像幸福河的水,滋养万物而不争。
因为,齐爱军始终坚信:“我们为抵达远方而来!”
(《山东教育》2025年9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