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单元教学策略初探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3发布日期:2025-04-18
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葛彩艳
探索大单元教学是本轮课改的理念之一。其核心在于基于教学素材的深度统整,指导学生在知识体系中挖掘学科本质规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显著提升教育质量。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系统挖掘单元知识内嵌的核心素养元素,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单元教学效能提升的协同发展?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焕发青春活力》为例,作一初步分析。
一、明确单元主题,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指向由教学目标确定,最终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度,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至关重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大单元教学实践,应当以科学规划单元教学目标为关键基础。这不仅是系统化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更是实现课程育人价值的根本保障。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首先需明确单元主题,而想要精准提炼单元主题,就得梳理多重关联,如单元彼此间的联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对应关系,以及教材不同课题间的内在关系。
以《焕发青春活力》为例。本单元分为“人贵自尊”“自信给人力量”“人生当自强”三个课时,系统探讨了青春期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强三个方面的成长需求与实现路径,涵育正向心理品质,塑造完整人格结构,为其终身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撑。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笔者将单元内容划分为自尊培育、自信建构和自强发展三个部分,确定“青春成长”为单元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课标解读教学内容,明确核心素养培养方向,从整体上设置大单元教学目标。
(一)了解自尊、自信、自强的含义以及表现,提高道德修养。
(二)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尊、自信、自强品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价值观。
(三)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自尊、自信、自强观念,积极进取,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人格。
(四)引导学生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做到自尊、自信、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形成政治认同。
二、创设真实情境,提升大单元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单元教学注重创设真实情境,以其直观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把抽象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赋予理论知识以现实意义,提升大单元教学效果。在选择情境时,要立足于大单元核心知识,整合符合单元教学思想的生活化教学资源,且要与学生的学情相符合,以期引发学生共情,带来正向的启发;在情境呈现时也要注意情境的全面性、兼容性,让学生可以调动综合所学多维度探究。这对于促进学生知行转化、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尤为重要的影响。
以《焕发青春活力》为例,本单元聚焦“青春成长”,笔者将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整合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源。构建真实教学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将核心素养的内涵巧妙融入,从而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譬如,在“做自信的人”一框中,笔者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活,思考如下问题: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挑战?是如何解决困难、迎接挑战的?在这个过程中,自信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们怎样才能收获自信,做自信的人?因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成长环境差异,学生分享的内容也会不同。这一设计能够使学生结合情境独立思考,探索做自信的人的措施。又如,在“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一框中,笔者借助“电影《哪吒2》创造中国影史纪录”这一事件相关的资料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思考下列问题:“你还知道哪些自强不息的英雄模范事迹?”“哪吒蜕变的关键是什么?这给我们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什么启示?”学生讨论探索,完成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
从生活场景导入展开教学,能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学习环境里,体悟自尊、自信、自强的关键价值,焕发向上的青春活力,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在此过程中,逐步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责任意识。
三、创设探究活动,激发大单元教学活力
构建以主题为导向、形式丰富、层次多元的探究活动,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策略,也是激发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活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情景模拟、项目实践、小组研讨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深度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促使他们在思考、协作、表达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进阶,为大单元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紧扣该主题,笔者特设计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角色扮演 ———自尊的双向建构。学生分组创作“自我独白剧”与“社会情景剧”,总结归纳自尊的表现;撰写“自尊行动宣言”,进一步理解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珍视自尊。
探究活动(二):能量方程 ———自信的动态生成。学生通过“个人才艺秀”活动,在课堂上展示才艺,分享准备过程,理解自信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创建“信心补给站”,掌握提升自信的方法,活动注重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习的探究欲和体验感,助力核心素养养成。
探究活动(三):成长突围———自强的螺旋上升。学生通过“自强故事分享会”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名人或身边人战胜困难的事迹并在课堂讲述,感悟自强的意义,深入剖析,掌握实现自强的途径。
四、设置综合评价,获取大单元教学反馈
教学评价贯穿教与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评价的综合多元化,更好地发挥其反馈和激励作用。大单元教学评价的综合多元化主要体现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校领导、家长和与教学工作相关的其他人员等。评价内容摒弃之前以成绩定高低的习惯,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注重衡量被评价对象的原有水平、核心素养和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状况。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与结果皆注重。只有教学评价逐步走向综合多元化,才能更好地以评促学。
如在《焕发青春活力》这一单元设计中,笔者从学科内容、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三个维度针对“观看榜样人物片段,思考榜样人物为我们珍视尊严带来哪些启示?”这一探究活动设计了“能准确分析情境素材,为发言提供丰富的论据;根据问题积极探讨、智慧碰撞;展示时能用丰富的语言阐述,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全面总结做自尊的人的做法;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深度反思,总结自己观点中的不足之处”的综合性评价指标,由教师、组长、组员等多主体参与评价。完成单元学习后,设计与单元主题契合的弹性作业,让学生利用达标题进行自我测评。拓展选做题、实践题体现分层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起到帮助作用。学生通过参照相关评价标准,评价自身学习行为,促使学习目标落实与学习活动完成。
大单元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维度展开,高度重视教学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对学生而言,大单元教学能够让他们领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在参与道德与法治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高效搭建知识架构,实现核心素养的进阶。同时这一教学模式驱动教师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性地运用教材,进而提高教学能力。期待众多道德与法治教师以更理想的教学设计回应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命题,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定会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沃土。
(《山东教育》2025年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