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利用“零碎时间与空间”开展有效锻炼的策略探析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3发布日期:2025-04-18

山东省济南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   田子琪

体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五育”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然而,当前有些初中体育教学仍面临训练时间不足、教学空间有限、评价维度单一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有效解决方案,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的有效延伸,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本文着眼于初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重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零碎时间”和“零碎场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课余锻炼质量,增强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潜能,从而全面提升运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设置“零碎场地”,拓展校内体育锻炼空间

目前许多学校存在体育场地资源紧张、课外活动场所受限等客观困难,不利于学生开展充分的体育锻炼。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需要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校园内的零散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机会。通过合理规划和改造现有场地,可以有效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为学生提供便捷的锻炼条件。

(一)创设班级专属“训练角”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青少年群体普遍呈现主体性活动偏好显著的行为特征,其行为动力机制对情境化教学刺激具有高敏感性。因此,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教室角落、楼道等课间学生活动范围内设置体能训练器械,打造各班级或各年级专属“训练角”,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若条件允许,还可在“训练角”安装智能提示屏,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在班级内或走廊设置与初中生身体条件相适应的哑铃、仰卧起坐器或瑜伽垫等器材,通过智能提示屏展示的运动要领,学生进行科学锻炼。也可在班级门框上安装引体向上单杠,便于男生随时进行力量训练。

(二)培训教师并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专门的体育安全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运动指导和安全防护知识。同时设立“运动达人”奖励机制,完成运动目标的师生均可获得相应的奖励。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练习,既能提升学生锻炼积极性,又能加强安全监管。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参与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锻炼热情,形成良好的班级运动氛围。

(三)开发微课资源体系

可将课余训练内容“微课化”,由体育教师系统整理训练内容,按项目与运动能力要素分类,筛选适合小空间开展的课余体育活动,并依据运动难度、目标要求等制作35分钟的微课视频,上传至公共教育资源平台供师生观看。微课内容应包括动作要领讲解、常见错误提示、训练计划建议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体育教学资源的覆盖面,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科学性。

二、家校协同一体,优化校外体育锻炼时间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课余时间增多,但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仍面临挑战。家校协同不足、缺乏科学指导、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削弱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因此,需要构建家校联动机制,优化学生课外锻炼时间的利用。

(一)建立科学的居家锻炼体系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作业及课外培训负担减轻,可支配时间增多。加之国家日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建立家校协同的体育锻炼模式,保障学生日常校外体育锻炼时间,成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学校应制订科学的居家锻炼指导方案,包括运动项目选择、运动强度控制、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帮助家长和学生掌握科学锻炼方法。

(二)实施打卡制度和过程监督

为促进学生有效开展居家体育锻炼,学校可建立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打卡制度。具体操作为:体育教师建立专项运动打卡群(如男生引体向上群、女生仰卧起坐群),发布训练任务,由家长记录并上传学生训练视频,教师进行动作指导和考勤。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卡练习后,教师应在课内检验,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程度适时调整训练内容。

(三)开展多样化的亲子体育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并深化家校互动,学校可定期组织线上或线下亲子体育赛事。例如,可以开展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项目的擂台挑战赛,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设置积分排名和奖励机制,为表现优异的班级颁发“亲子运动达人”勋章。同时可以组织家庭运动会、亲子体育游戏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通过练习、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带动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三、建立“过程”“结果”相结合的课余锻炼评价体系

当前有些学校的体育评价体系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评价维度单一、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进步情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

为使学生及时获得锻炼反馈,增强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针对课余体育锻炼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评价指标应包括运动参与度、技能掌握程度、体能提升情况、运动习惯养成等多个维度,全面反映学生的锻炼效果。

(二)实施综合评价方式

“单一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平时成绩与期末测试成绩并重。体育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要持续努力才能见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锻炼习惯,应注重将平时表现纳入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锻炼日志,通过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建立数据跟踪与反馈机制

引导学生关注训练效果,制订精细化的课余体育锻炼量化目标,提高参与效果。对学生的锻炼内容、练习量、能力提升情况、参加比赛频率与进步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形成“累积型”评价结果并及时反馈。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锻炼效果的持续提升。

学校应合理利用校内外空间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课余体育锻炼,适度增加锻炼时间,配合科学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通过“零碎时间”和“零碎场地”的有效利用,实现体育锻炼与学习生活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山东教育》2025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