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分组—共享”模式的应用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02发布日期:2022-09-27
生物教学中“分组—共享”模式的应用
———以济南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为例
山东省济南大学附属学校(舜文) 彭 研
初中教学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两极分化。优秀的学生能够很快完成任务而后无所事事,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基础较弱的学生感觉跟不上教学节奏,无法掌握知识造成问题积累,久而久之出现厌学的情况。那么,如何在一个班级中利用有限的4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呢?这对于教师是一个挑战。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分组—共享”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教学中的问题。
“分组—共享”教学模式,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平均分组,这样每个组内既有优秀的学生,也有中等的学生,同时亦有基础较弱的学生。优秀的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教师所授知识点,甚至能作为“小老师”带动、推动、引导组内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学习,这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不仅利于他们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而且在教授同伴的同时能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对于中等的学生,在组内能向优秀学生学习,以优秀学生为参照,更好地激励自己,同时能协助优秀的学生帮扶自己组内同伴,这对于自身学习亦能起到助力作用。对于组内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在听教师授课时未必能听懂,此时再听同伴讲解,有了同伴的助力和鼓励,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便能竭尽全力去完成能力范围内的任务。
这种先分组后共享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组内讨论与讲解使得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从德育角度来看,分组学习亦能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班级的凝聚力。因此,“分组—共享”模式教学无论是从学科的知识层面,还是德育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
【分组】
小组一:巩固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探究生物(植物)对环境的作用,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植物的三大作用为契机更好地理解植物三大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对环境作用的意义。
小组二:观影学习
八年级生物教材知识: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铜等重金属和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通过电影《水俣病》,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为导向,更真实地引导学生理解有毒物质对生物的影响,引起学生产生保护自然的共鸣。只有内心有真实感触,才能更好地付诸行动。
小组三:自主构建
组内成员合作构建生态系统,从而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作用,理解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有效引发学生思考:若想环境稳定,我们则应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小组四:学科融合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拍摄照片或者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甚至可以手绘制作《植物的一生》主题漫画,更加深刻地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机地将生物与其他学科加以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组五:合作探究
冬季常见冰雪天,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在人工扫雪的同时,人们常常喷洒融雪剂。组内合作探究融雪剂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运用自己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共享】
小组一:巩固探究
组内学生根据平日所学,思考生物(植物)对环境的作用:1.光合作用:植物通过特有的叶绿体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呼吸作用:植物通过线粒体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3.蒸腾作用:植物通过器官叶将植物体内水分,以气态形式自植物体内向外散出,有效地促进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促进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大树底下好乘凉”。
通过此学习任务,学生有效地巩固了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绿色植物对于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
小组二:观影学习
初中学生爱好观影,电影《水俣病》即将上映,组内学生积极展开影视资料搜索,最终小组成员分工制作PPT,给班里学生提前介绍此电影:水俣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污染物的排放对患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精神上也同样遭受折磨。通过观看影视资料,组内成员联想到生物学的“生物富集”现象。“分组—共享”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富集现象,亦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也助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小组三:自主构建
组内学生自主构建生态鱼缸,通过合作探究发现:此鱼缸内加入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小鱼、小虾、乌龟等),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再加之各种非生物成分:阳光、水分、温度、供氧等,更有利于小鱼的存活。
最后,小组学生将共同构建的生态鱼缸放置在教室内,同伴们设置不同的生态鱼缸,观察哪组存活时间长,思考其原因,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成员轮流当值日班长,每天完成喂食、换水等工作,不仅能够增长学科知识,还能增强责任心,在美化班级环境的同时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小组四:学科融合
生物是源于自然的学科,初中生大多爱好摄影,小组学生拍摄校园内不同的芽(枝芽、花芽、混合芽)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利用信息学技术制作动态图片,以此更好地感受植物芽的生长发育过程。此外,可以在二十四节气当天,拍摄校园实景图片,感受不同节气时校园植物的变化,发现校园的生态之美。
最后,小组学生在班级分享展示。学生们惊叹原来我们的校园这么美,发自内心地爱护校园环境,保护自然。
小组五:合作探究
冬季冰雪天气逐渐增多,为了保证出行安全,人们必须扫雪。然而人工扫雪大家都感觉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选择融雪剂融雪,但融雪剂对环境是否有影响,这值得学生进一步探索。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一起了解融雪剂的本质、融雪原理和对路边植物的影响。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任何事物有利有弊,融雪剂虽能给我们带来方便,但是在使用时也需要限量。
“分组—共享”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在教学层面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起到良好的全员育人作用。
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发现,“双减”之下,若想强课增效,减负提质,“分组—共享”这一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智慧赋能。
(《山东教育》2022年9月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