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漠视问题如何解决

语文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查看次数:182发布日期:2019-12-08

广东岭南师范学院   杨泉良

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渐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标志的。只有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才能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选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被普遍漠视,许多教师是在对学生认知水平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成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认知水平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学生进行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缺少这种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解和掌握,就会使整个教学陷入盲目。比如给小学生讲高中课文《荷塘月色》,由于小学生并没有相关的思想基础和理解能力,也没有相关的文字知识和修辞知识,所以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生动、多么深刻,学生听起来必然是一头雾水。因为他们没有具备对那种曲折表达以及文本自身含蓄蕴藉特点的认知水平。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中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把握,认为掌握学生“已知”的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强调“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在涉及未知内容的教学时,一定要把有益于理解和掌握未知的“已知”材料进行整理和回顾,使之成为“新知”。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把强调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把握作为一种理念,贯穿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段的划分最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认知水平被漠视的现状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认知水平漠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漠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学内容的重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这种重复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造成了严重的教学资源的浪费,造成语文教学中整体上的少、慢、差、费局面。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重复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表现得最为严重。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具体内容理解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但是在不同学段中再涉及时,还是不厌其烦地从头到尾讲一遍,同一个内容小学讲,初中讲,高中还讲,讲得学生百般厌烦,毫无兴趣可言。写作训练更是如此,各种文体不断重复的机械训练,只能使学生越来越远离“自主”写作的训练目标,使写作不再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成为对模式的填充。二是教学内容的悬空。所谓的悬空就是在学生缺少“已知”基础的情况下,讲一些新知。由于学生缺少理解和把握新知的认知水平,所以这种新知在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就处于一种悬空状态,使教学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目标。这也是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学生认知水平被漠视的对策

改变对学生认知水平漠视的对策应该与其产生的原因相对应。一是要加强新课标理论的学习,更新观念确立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加强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改变教师作为绝对权威的形象,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职责。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备学生的环节,通过备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从而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二是加强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把握。这里所说的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把握主要是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仅要跟班教学,而且要跨学段教学,使教师对教材整体情况熟悉,使教学有个大背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三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一种更为直接地展示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借助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认知水平的被漠视源于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的边缘,缺少认知水平直接展示和运用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就彻底改变了语文教学中学生认知水平被漠视的局面。

语文教学中学生认知水平被漠视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不良影响也是严重的。它违背了教育原理,也背离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因此,在落实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中必须予以纠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成为教师教学中选择教育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山东教育》2019年11月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