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狼爸”“羊爸” 透视家庭教育

发布日期 : 2012-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中心中学  王金凤

 

前一段时间,扛着鸡毛掸子的中国“狼爸”萧百佑在网络上很火,他的四个孩子中三个进北大。他“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教育方式受到了网民的广泛热议。这股热潮还没等退去,20111123日《新华日报》又报道了另一种“教育经”——两个“羊爸”时锦华和朱生泉靠温情教育使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孩子成为北大、清华推荐生。“狼爸”靠的是体罚,“羊爸”靠的是温情。他们的PK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人们把家庭教育的成功定位在孩子进北大、清华这类名校。每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父母的教育经,这些家庭教育的共同结果都是孩子全考进了名校。把孩子送进名校作为衡量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准,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孩子进名校深造,无疑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的美好愿望,是所有家庭教育应该追求与期盼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类成功的典型多少人里面才出一个!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以此定位,那么,家庭教育成功的几率就太可怜了。这显然很荒谬!再看一则媒体报道的深圳一公务员“殴打父母”的事例。硕士研究生廖某,曾就读于北大工商管理系,动手打伤父母,并暴打赚钱供其上大学的姐姐。照此说,这位不知尊卑、六亲不认的名校高材生岂不也算得上是位优秀人才?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是否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资产雄厚的企业家,一个身居要位的高官,或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而在于是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了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也就是是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具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孩子的成功不是在考上大学后就能下定论,而是要等他踏入社会以后。就如卡尔维特说的,孩子在社会上能尽其才,达到他应该达到的高度,这个孩子就是成功的,他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就是成功的。

家庭教育不可盲目效仿,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孩子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八种智力,只不过每个人拥有的这八种智力的量是不等的。有的人这方面的智力高,而有的人那方面的智力高,没有两个拥有完全相同智能的人,这就是人的个体差异。再就是孩子的性格、脾气、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俗话说:千人千模样,万人万脾气。所以说家长的教育不可效仿别人,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教育。即使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主张“三天一顿打”的“狼爸”萧百佑也不是一打到底,他也说:“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此后,我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确实,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理解一些是非对错,家长运用强制性的方式比较多。这对有些孩子可能很适合,可也不乏一些越强制体罚越恶性循环的例子。不是有很多因为这种教育使孩子离家出走、走上绝路,甚至杀父弑母的个例吗?而在“羊爸”式的温情教育下,不也是有的孩子不但不买账,反而更加得寸进尺,最后家长无法收拾,只能靠社会强制管教的吗?

所以说,要想做成功的父母,就应当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有助于社会的人!就像德国的教育家卡尔·威特说的:为人父母,可贵者在于发展孩子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在社会上能尽其才,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想告诉每一对父母,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称得上是成功的父母,才可以无愧于自己的孩子,无愧于社会!

 

(《山东教育》2012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