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考核, 别冷了老师的心

发布日期 : 2012-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安丘市凌河镇凌河中学 王立胜 刘新梅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者,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可关键是师德这东西既然属于道德的层面,无非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行为准则,自然有它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特点。因此,一个人的师德既可以让你看得见,也可以让你看不见。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经过时间考验,在不断工作中才能画出一个人较为明显的轮廓。就是因为师德的这种模糊性,使得师德考核很难操作;若考核者本身再有些“不道德”的行为,那么广大教师就只有伤心的份了,而这个“伤心”戴着师德的帽子,实在太大,太重。

然而,各地已经开始尝试。据《长沙晚报》称:湖南省率先推出师德量化标准,并推出全国首个“Credit SPMS学校智能绩效考核管理软件”,将师德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之中。江苏省也出台政策将师德与绩效工资挂钩。这种与钱联系着的师德,总感觉味道怪怪的。使考核者难操作,让有德者受侮辱,好像是为了那“三斗米”。而所谓的量化打分,岂不是把师德划成了斤两。我得82分,你得83分,你的师德就一定比我好吗?

时下,很多地方采用了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师德考核的做法。安徽省教育厅直接规定:“家长和学生可以参与评价老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评价老师,这本身就是个进步。尤其对学生来说,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和学生在一起,他们最有发言权。家长通过和学校的沟通,对教师自然有他们的看法。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的标准是否统一。什么样的教师师德高呢?是教学严谨、成绩好的,还是一团和气、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呢?就这一点,恐怕学生和家长就难统一。再者,他们的评价本身能否公允,是不是心底里的声音,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更多的地方却是按照权利和行政的逻辑,自上而下地进行师德考核。这种高高在上、不解下情的考核,不是整出个一塌糊涂的结果,就是“说他行,他就行!”“你不低?谁低!”

那么,老师们渴望什么样的考核呢?首先,我觉得考核者必须有“德”在先,做到“和谐考核”。充分尊重教师的权利,特别是教师自我发展、平等的权利。比如,有些地区将师德划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并设定了比例。优秀仅占30%,甚至更少。且明文规定:凡师德不是优秀者不能参与本年度的评先树优,甚至没有参加诸如优质课和教学能手的评选资格。直接抹杀了大部分教师自我发展的权利。在看上去很美的规定中挫伤了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这样的考核,使整个校园笼罩着不平等的阴影,还有什么和谐之言,不搞也罢!

其次,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大的方面作出了要求,但真正落实到细处,很难界定。不可能通过数据进行详细统计,更不可能像卖水果一样,论斤论两。学校应本着公允的态度,制定出合理的方案。除采用学生、家长和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设立举报电话、校长信箱、抽查评议等日常监督形式参与评价。学校要事先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培训,对评价方案统一看法。每位教师在考核前可对考核者进行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说明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思想状况。这样,通过相互了解,评价起来自然会公平、公正些。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师德是真心地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让学生自由地学习、成长。师德需要提倡,需要监督,但不能扩大和依赖。不能搞过多的“一票否决”。只要没有触犯我国现行的法律,没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老师,其师德应是合格的,而师德合格的老师就应是好老师,这样才不会冷了老师们的心。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3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