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在于“育心”

发布日期 : 2012-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潍坊市第一中学 于允锋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心”

——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思考与实践

 

如果说人类的教育总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必然发展的话,那么,越是早期的教育,越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学会使用工具,学会更好的耕作技艺,学会由口头的直接沟通到书面的间接沟通,学会基本的读、写、算,到复杂的思维与创造。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形态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化、简约化的发展,随着社会职业形态的多元化及竞争的更加激烈,随着受教育机会的不断增多及价值形态的多向性,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今天的学生不是缺少知识和工具,也不是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更不缺少时间,因为现在的学生几乎不用做家务,更没有多少人必须帮助父母履行养家糊口的重任,而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更健康幸福地生活,舍此,再好的教育也无法改变人的命运,也无法带来人的真正幸福。所以,在我们看来,教育的根本在于“育心”,只有“育心”,才会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地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旨归。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阳光心态

潍坊一中是一所百年名校,以培养具有“容”“雅”气质的中学生为己任,学生的素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随着社会各种复杂现象和因素的影响,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已经开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这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引发了家长及社会组织的一些担忧。

我们对高一、高二共3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我们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让每个人有尊严地活着(身体、心理);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更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更需要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明确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研究》的工作方案,并通过了潍坊教育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创“阳光心态”,享“幸福人生”,成了我校新的教育理念。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育心”工程规范运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围绕一个中心,搭建四个平台,依靠四支队伍,通过十个渠道,实现三个目标。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

四个平台:校园大课堂、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媒体、课题引领。

依靠四支队伍:专家指导团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学生心理委员自主自助教育团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团队。

通过十个渠道: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规范心理活动室,举行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办好潍坊一中心理报,设立心语热线,成立心理社团,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设置六大节日,建立家长心理监控与反馈体系,健全教师反馈与渗透体系。

实现三个目标:1.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做到防胜于治。2.实现学生心理健康他助—互助—自助的养育路径。3.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常态联合体。

三、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科学规范“育心”过程

校长直接领导学校心理教研室具体开展活动,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力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列为学校2011年八项重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制订了相关制度。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学校心理教研室,组建了心理教师团队:聘请国内外八名专家,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系主任约翰·伯斯利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心理测评与应用心理学所长宋广文教授、在美国研修五年心理咨询的现任济南大学心理系主任的佟月华教授、中央教科所王新波博士、潍坊学院潍坊市中小学成长导航站曲振国教授、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卢国华教授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由240名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生进行联系和沟通,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委员自主自助教育团队由各班选举的一男一女心理委员232人组成,由专家对他们进行了专业培训,指导他们学会关注和直观诊断本班同学中的心理倾向或问题,及时配合辅导教师或心理专业老师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心理教育辅助团队,由各班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差异选择6名家长组成,全校共有670名家长协助和参与监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实施工作。

四、开展有效活动,师生共同成长

1.校园大课堂

2009年,学校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其中,《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分别获省、市校本课程一等奖)。以课程为依托,让心理健康的内容走入了课堂。针对各个年级的特点,不同年级在目标任务上各有侧重,在内容安排上各有特点。高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每一课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的中学生活适应、学习、情感、意志以及人际交往等进行指导,包括适应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等,并运用故事法、情景法、角色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心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高二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高效率学习、记忆规律、记忆策略、思维方式、考试技巧、考场心理调适等。高三年级主要在大考前后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在国际部,主要强调应对压力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的养成。学生出国后会面临很多的社会以及心理问题,提前的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心理健康月”

每年的10月为心理健康月。以此为载体,进行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主要活动有:开心笑脸征集、心理剧赏析、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故事征文比赛、心理漫画、广场心理咨询、“心帆飘扬   健康起航”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沙龙(现场通过故事分享、心理分析、经验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成长)、心理电影展播、心理电影观后征文等。

开设心理讲坛,精选与高中生迫切想解决的心理问题,从多方面反映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传授心理调适技巧,拓展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和谐的生活观。

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们的个性、特长及潜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让学生在主体参与、实践体验中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3.“六走进”“六大节日”

通过“六走进”(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高校、走进军营、走进自然)和“六大节日”(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英语节、读书节和科技节),让学生得到“四种体验”,即学会乐群、学会自律的校园体验;学会做人、学会思考的社会体验;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的家庭体验;学会反思、学会感恩的心灵体验。

另外,还利用重大节日契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感恩节让学生制作感恩卡片,并大声地向父母亲读出来,加深了亲子关系。

4.心理社团

学校成立了“心灵之约”心理社团。心理社团主要是由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浓厚兴趣、具备相关素质的学生骨干分子组成的心理协会。以他们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机制,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广泛的心理互助社团活动。同时这些社团活动也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的能力。

5.“三预”机制

建立“三预”工作机制,其中包括家长心理监控与反馈体系、教师反馈与渗透体系。目的是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预警,及时有效干预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专门出台了《潍坊一中学生心理危机“三预”机制试行办法》。

6.校内外结合

学校搭建了校内心理辅导与社会咨询机构辅导相结合的健康平台,已与潍坊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达成共识,保证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在校内学校定期和不定期开设心理团体课程,团体课程遵循情境陶冶为主的设计思路,采用团体心理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团体心理活动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

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咨询。我们提供多种方式供学生选择,如面询、电话咨询(心理热线)、书信(心语信箱)咨询等形式。2009年至今,心理辅导室已接待来人来访来信300多人次,帮助学生及家长解决了相关问题。

我校心理咨询室定期开放,接待来访学生,通过交流、咨询,尽力缓解或解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7.学生心理档案

每年高一新生一入学,我们就利用“心理软件心理档案系统”建立健全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及时甄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以便进行密切追踪,防止恶性心理事件发生,同时帮助教师和咨询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提供更人性化的心理服务。心理档案实行分层严格保密制度,只有该生和心理咨询老师才可以查阅全部内容。

8.普及心理知识

利用潍坊一中心理报、潍坊一中报、学校网站“心灵家园”栏目、校园广播、学校电视台、宣传橱窗等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9.全员参与

学校的心育重在挖掘高中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思考、感觉、体验”,从而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达到自我实现。而学校和老师的任务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恰当的指导。学校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研究》开题时,专家论证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该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们也以此为动力进一步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3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