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管理切忌叶公好龙

发布日期 : 2011-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齐河县第一中学 陈显亮 王玉峰

教育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活动,而民主是创造能力生长的土壤。为此,学校必须保证好教师的民主权利,保证好学生的自主权利,只有如此,才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新世纪人才。

时下,学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教代会建设等字眼对于教育界早已是耳熟能详,人尽皆知。在各种论坛上,专家们对民主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苦口婆心地一再强调。在学校管理交流会上,校长们就自己学校民主管理如何试水、有何教益也老王卖瓜似的自我感觉良好。面对如此种种,我们对学校民主管理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然而仔细聆听众多的民主管理经验总结和汇报后,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民主管理只能是所谓的“被民主”。在讨论如何实施学校民主管理之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伪民主。

民主不是领导开明的注脚。不可否认,有很多学校在民主管理上做了大量的探索,依靠制度和机制激发,实现了管理、评价、监督三权分立,提高了学校发展的软实力。这些学校管理者实现了华丽转身,迈出了由行政管理到引导教师共同参与管理的坚实一步。但我们也发现,有的学校虽然也是以民主管理自诩,其实仍然是家长式的传统管理,把民主管理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就是不放在心里。这样的民主只是用来为校领导做开明的注脚,说得山呼海啸,其实却是死气沉沉。学校是大家的,因而有关制度的制订、决策的形成,都可以依靠大家“商量”出来。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是学校发展需要民主,而不是领导为了开明的虚名而实行民主。“想风就风了,想雨就雨了,想民主就民主了”,这样沾满功利色彩的民主只能是领导脸上的保湿霜,在主席台时油光闪闪,独处时却被集权人治洗劫一空。

民主不是领导善意的施舍。常听到有的校长说,“我这个人很讲民主,给副手和教师很大的权利。”听到此种论调,虽然听众没有直接打出暂停的手势来,但在心里早已有了明确的认识。这哪里是民主,这分明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在这类领导的管理哲学里,给你一元钱是民主,给你十元钱也是民主;给张三是民主,给李四也是民主,民主俨然成了任他支配的囊中之物。在这样的学校里,教代会也会召开,只不过教代会上却从来不讨论实际问题,它只是镁光灯下的道具罢了。真正的民主绝不是领导想为而为之,想不为可弃之的。它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内心深处的自觉,一种制度建设下的不二选择,一种文化氛围中的约定俗成。以学校的评优选模为例,有的领导觉得在评选先进时自己推让给普通老师就是民主,还有的领导不仅自己不要荣誉,还提出所有领导干部都不能要荣誉,把荣誉称号让给普通教职工。其时真正的民主管理中,荣誉称号的产生应该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而不是领导一拍脑门就灵感驾到的结果。如果真正是按照民主通过的既定制度产生的荣誉称号,任何人都没有要求别人推让的权利。

民主不是纸上的文字游戏。民主管理如何做到不因领导的更替而中止呢?学校的奖惩如何做到不因领导的喜怒而添减呢?唯有制度二字。只有每项工作都形成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持之以恒,才能避免随心所欲,随意为之。令人欣喜的是,当前各个学校的制度越来越多,在迎接上级督促检查时可以说达到了要么有么的水平。然而,扪心自问,这些制度又有多少可行性,又有多少在执行,又有多少产生了实际效果,答案大家心知肚明。中国有句俗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学校管理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学校制定的制度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另一方面管理工作却是依然如故。制度建设成了对策性文字游戏,被束之高阁。

制度建设本来应该是学校实现民主管理的保障,那为什么出现了制度形式化的问题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制度要求太高,太笼统,缺乏可行性。一味地唱高调,说套话,放狠话,制度建设俨然成一篇词句铿锵、思想高深的杂文,让人激动,却无法行动。二是制度落实缺乏有效监督,有的学校制度制订得很好,但是学校却只抓住了制订制度时的工作,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开了多个层次的民主会议,制度终于出台了,工作也就随之结束了。要知道制度出台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深入的执行才是核心所在。三是个别学校从思想意识上害怕民主,怕学校民主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从心底里不敢问计于教工,不敢给教职工话语权,怕有刺头,怕有不同意见。于是便出现做做样子,端端架子,立个牌子等叶公好龙式的民主管理。

《易经》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学校民主管理首先应该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方针,同时也应该是可以用以执行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系统。它绝不是某个领导手中的尚方宝剑,也不是保证领导权利的金牌虎符。其功能不是管理人,不是压制人,而是引导人,保护人。如果,我们仅仅是说起来口若悬河,挂在墙上琳琅满目,实行行动时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这样的民主管理实在是害莫大焉。

 

(《山东教育》2011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