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木看树人

新论语来源:沂南县卧龙学校 李金玉查看次数:226发布日期:2011-11-15

除了尽人皆知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两个成语,“树木”和“育人”之间似乎没有更直接的关系了。但是,现在社会上风行的两种植树方式叫我想到了育人。

其一,成年大树挪移。在新开发的地方,无论经济区、居民区,还是道路旁、学校内,这都早已成为事实——我栽了树我不能乘凉,我何必栽树呢?谁又知道这是我栽的树呢?即便有人知道是我栽的树,这效益不也太差了吗?推而广之,任何一项工作,如果要在以后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效益和价值的话,我为什么还去做呢?我哪里等得及呢?这大概就是这个办法产生的思维前提。于是,政界就有了为政绩而政绩的面子工程,经济界就有了为经济而经济的各种数字游戏,教育界从中学到大学就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争抢优秀生源。

其二,极不合理的密植。合理密植本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科学措施之一,但是太密了,下层叶片受光少,且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株间温度高,易发生病害。所以密植一定要合理,要给植物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然而为了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时下很多绿化带几乎是无限密植,一栽完就绿意盈眼,根本不考虑苗木种子资源的浪费,不给植物预留生长空间。这令我禁不住想起了一直以来被很多学校大肆宣扬的所谓“封闭式管理”。说白了,这种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起床、就餐、出操到学习、作息吃喝拉撒睡都有教师全程陪伴的保姆式管理。把学生当成了完全没有自理、自制、自学能力的低能儿,看起来细致严谨,实质上完全没有给学生留一点儿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彻底剥夺了学生成长、成熟甚至成才的机会,这哪里是什么先进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低能才怪呢!

学校为什么这样热衷于争抢优秀生源?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封闭式管理”何以被当作先进的管理模式?说白了是一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思想在作怪!“我”栽的树,绝不要过几辈后才能长大成荫,我现在就得乘上凉,怎么办?只能移植成年大树;我要省时省力快出“人才”,怎么办?只有抢到最好的生源;在一考定终身的国情下,我要多出“人才”,怎么办?除了叫他做题还是叫他做题,路走三熟,熟能生巧,旁的不论,先多考点分再说。为此,只好见缝插针,只好把学生封闭起来,把学生盯死了,至于学生的将来如何暂且顾不上了……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培养人才也很不容易。一棵树都需要十年才能成为有用的树,更何况人呢?教育本是一个长期工程,要坐得冷板凳,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虚张声势,不能求一蹴而就……

 

(《山东教育》201110月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