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校本化开发研究

发布日期 : 2025-05-2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校本化开发研究

———以枣庄市实验学校为例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      

“以美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器乐教学日益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深度体验音乐之美,还能培养其审美素养并激发创造力。枣庄市实验学校立足当地文化与教育思想,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注重分层设定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通过整合跨学科资源,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其他知识紧密相连,提升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丰富的教学形式与科学的评价机制下,学生既能树立自信、增强兴趣,也能广泛参与器乐实践。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充分走进音乐、体验审美与实践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综合素质发展。校本化器乐课程的持续优化与创新,不仅扎根于学校特色与学情,也为区域艺术教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在具体实施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采用分层教学,既确保基础型学生夯实演奏技能,又引导高水平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艺术探索与表演实践。评价环节则采用多维标准,将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创意表现等纳入考量。通过这样一套融合与递进的教学措施,既能凸显地方文化元素,也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感受音乐魅力,落实“以美育人”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特色与吸引力也得以进一步提升,为学生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一、聚焦器乐核心素养,精准设计教学目标

“以美育人”理念的引领下,枣庄市实验学校高度重视器乐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学校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艺术兴趣,将校本器乐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阶段着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基础演奏技能;中级阶段强调乐理知识与合奏能力的强化;高级阶段则侧重艺术表现力与即兴创作等高阶能力的锻炼。通过这一分层设计,学生可在适宜的挑战中稳步前进,逐步形成对音乐艺术的深度理解与热爱,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二、瞄准生本需求,分层推进教研活动

为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枣庄市实验学校在教研活动中践行“分层”与“生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师基本功

教师是器乐教学的核心力量。学校定期举办“器乐基本功大比拼”,鼓励教师参与钢琴、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等专业竞赛与技能展示。通过赛课、公开课与示范课活动,教师不断打磨演奏技巧与课堂组织能力。

(二)优化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学校采取主题式集体备课方式,教师共同研读器乐教材,结合学情探讨不同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数字化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在集体备课中不断完善。随后通过听评课活动,及时发现课堂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整体提升器乐教学质量。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定期邀请乐器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从音乐教育理论到演奏技巧和课程设计的针对性指导。同时,教师还积极参与跨校教研合作和区域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将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实际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四)实施分层教学设计,推动个性化发展

鉴于学生在艺术认知上的差异,教师在器乐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低年级学生侧重基础指法和简易演奏;中年级学生则着眼于乐理知识和合奏能力的培养;高年级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曲目精练与艺术表现力提升。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能确保每位学生在恰当目标的指引下稳步前进。

三、设计多元课堂,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国家课程框架下,学校通过“一个教学主阵地、两个学习平台、三个展示舞台”等方式,构建了多元化的器乐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场景与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

(一)打造特色化课堂

课堂是器乐教学的关键阵地。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逐步开展陶笛、竖笛等器乐教学,配合简化指法与经典旋律演奏,帮助学生快速入门并建立演奏信心。部分班级还利用班会课进行合奏训练,让器乐学习成为日常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二)拓展学习空间

线上“空中课堂”与家庭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练习与复习的机会,通过网课实现了师生远程互动,巩固了器乐教学成果。线下则通过艺术功能室与常规课堂相配合,保证学生在校内能够获得充分的专业指导。

(三)拓宽艺术表现渠道

为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自信心,学校在班级、学校与社会三个层面搭建展示平台。班级层面定期组织小型汇报演出,学校层面组织乐团例行演奏或以“梦想小舞台”为契机组织演奏,社会层面则通过市级或省级演出、比赛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这些平台既锻炼了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与团队合作意识,也为校园文化增添了艺术色彩。

(四)分层教学与合作探究

教师结合乐器特征和学生水平,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和合作探究模式。例如,高年级学生在单声部旋律基础上加入和声或节奏配合,通过小组形式互帮互学,提升成员音乐理解能力与演奏默契度,提高器乐学习的整体效能。

四、多举措促教学质量提升,强化校本课程实效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多举措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科学的选课机制

学校每年秋季学期统一发布器乐选课单,让学生根据兴趣自愿填报,教师则通过面试和综合考量为各器乐社团选拔合适学员。这种“双向选择”有效提高了教学匹配度,使学生能在感兴趣且适合的课程中持久发展。

(二)制度化的教学管理

各器乐社团拥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并制订了使用教室及功能室的管理条例。学校教师则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开展集中训练,充分保证了教学秩序与课程进度。严格的点名与请假制度也为课后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系统化的课堂组织

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与曲目难度,校内教师采取分组指导或合奏训练等方式,既兼顾个性化培养,又强调团队合作。对于进阶学员,还会安排更具艺术挑战性的曲目演练或舞台表演培训,持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成果展示与评价机制

学校通过音乐会、乐团汇报演出以及各级器乐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果展示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设定多维度评价标准。评价内容除演奏技巧外,还包含团队协作、舞台表现、艺术创新等方面,力求为学生构建全面的成长激励机制。教师定期撰写教学总结,根据评价反馈调整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校本课程的质量与效能。

总之,器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场地、教材、师资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保障。枣庄市实验学校通过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分层推进教研活动、多元化课堂实践以及多维度评价机制的实施,初步形成了校本化、体系化、特色化的器乐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演奏技能,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审美素养与创新思维。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教学与个性化指导的探索,让更多的学生在器乐学习中收获艺术乐趣,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山东教育》20255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