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机制创新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索
发布日期 : 2025-04-1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 波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2025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加强乡村教育建设。文件明确推动“互联网+教育”数字化资源向村小延伸覆盖,健全乡村教师职称评定与生活补贴联动机制,实现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师资培训等全要素共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中要求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大对脱贫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乡村教育的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教育面临着资源匮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挑战。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子系统,亟须通过教研机制创新突破结构性困境。通过提升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有效改变乡村社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打破贫困循环,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乡村教育现状与传统教研机制的局限性
(一)乡村教育现状
乡村学校面临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许多年轻教师将乡村学校作为职业跳板,工作短时间后便流向城市。同时,乡村教师整体年龄结构偏大,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此外,乡村学校的课程资源相对匮乏,课程设置不够丰富多样,缺乏特色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在教学方法上,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传统教研机制的局限性
传统教研活动往往以学校为单位独立开展,校际缺乏有效交流与合作。这种封闭性导致乡村教师视野狭窄,无法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研内容多集中于教材教法分析,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深层次问题探讨不足。教研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听课、评课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而且,传统教研活动缺乏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研成果缺乏有效认定和奖励,无法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研的主动性。
二、教研机制创新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理论基础
教研机制创新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理论基础广泛汲取了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及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精华,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和策略指导,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实践路径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
教育公平理论强调所有学习者应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与资源,是本研究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教研机制的创新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倡导教育应服务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教育振兴在此框架下,不仅要提升教育质量,还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学生。
终身学习理论认为个人应持续学习以适应社会变迁,教研机制的创新旨在促进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强调教师通过持续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提升教学效能,而教研机制创新策略着重于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社群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是社区整体的责任,鼓励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协同参与。在乡村教育振兴中,构建多维度的支持体系尤为关键。
教育技术融合理论指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教研机制的创新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乡村教育赋能。
为应对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挑战,我们应借鉴变革管理理论,设计可以为教育系统内部积极接受与有效实施的策略。
三、教研机制创新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顶层设计
教研机制创新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顶层设计是一个融合了制度、政策与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框架,旨在全面强化和优化乡村教研机制。应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与当前实际情况,广泛征集意见,聚焦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精心规划乡村教育振兴战略,以教研机制创新为焦点与核心,从以下五个关键方面入手:一是结构调整,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乡村学校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与投入;二是政策倾斜,通过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乡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三是以城带乡,完善办学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与经验的共享与交流;四是项目支持,着力打造一体化教研体系,加强城乡教研活动的联动与合作;五是素养提升,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坚实基石,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提升乡村教研水平,为乡村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四、“1357”教研机制创新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路径
创新实施“1357”教研工作机制,通过锚定“一个目标”,建立“三种联盟”,着眼“五大领域”,落实“七项举措”,实施有组织的教研、有主线的教研、有品质的教研,提升各区县、功能区义务教育阶段教研水平,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进而推动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
(一)锚定“一个目标”,明确教研工作方向
坚持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高站位谋划,项目化驱动,组织实施日照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项目,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发展两个方面综合发力,协同推进。建立“市—县—校”三级教研联动机制,厘清各级教研机构职责,搭建一体化教研的有效平台,统筹指导县、校两级教研机构的研究活动,全面推进日照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建立“三种联盟”,强化教研队伍建设
建立“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城区学校+乡镇学校”三类教研联盟,形成多样态的学术共同体。加强制度保障,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骨干教师联系青年教师制度、城区学校联系乡镇学校制度,发挥制度规约作用,保证教研联盟的有效运行。加强研修赋能,为市县两级教研员、骨干教师量身定制研修课程,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研究指导能力。加强活动落实,开展教研员“驻校行动”、教师“青蓝结对”工程、城乡教研协作组“联学共研”等活动,指导教师开展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
(三)着眼“五大领域”,探索教研工作路径
1.课程建设: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是乡土化课程开发。结合乡村地域文化、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二是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将STEM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融入课程体系。三是课程整合与优化。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和整合,去除重复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国家标准又贴近乡村实际。
2.课例示范:打造高质量教学示范课
一是优秀教师引领。组织乡村优秀教师或邀请外部专家开展示范课,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二是课例研讨与分析。定期组织课例研讨活动,对示范课进行深入分析,提炼成功经验和可复制模式,供乡村教师学习借鉴。三是技术应用融合。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如多媒体教学、在线互动等,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3.课题引领:以课题研究带动教育创新
一是选题聚焦乡村教育。鼓励教师围绕乡村教育中的实际问题选题,如乡村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指导等,开展深入研究。二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课题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和完善科研成果,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成果推广与应用。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推广,让更多的乡村学校受益,推动乡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4.资源共享:构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广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师生数字化技能水平,推动数字化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师资交流互访。组织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互访活动,促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三是硬件设施支持。加大对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为资源共享提供物质保障。
5.效果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是多维度评价。从学生学习成效、教师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水平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二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变化情况。三是反馈与改进。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给相关人员和部门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鼓励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五大领域”的综合施策和有效推进,构建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研机制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模式。这有助于提升乡村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落实“七项举措”,确保教研工作实效
1.教学视导。通过定期的教学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改进意见。同时,教学视导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2.专题研讨。帮助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通过集体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种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优质课评选。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优质课的展示也能为其他教师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4.基本功大赛。基本功大赛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比赛,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参赛者身上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5.优秀教案评选。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通过评选优秀教案,可以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设计和完善自己的教案。
6.特色课程评选。特色课程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学特色和优势。通过评选特色课程,可以推动教师去开发和创新课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7.作业设计评选。作业设计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评选优秀的作业设计,可以鼓励教师更加注重作业设计的质量和创新性。
通过实施以上七项举措,多向发力,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为发力点,探索轻负优质教学模式,整体提升乡村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教研机制创新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需要结合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深化教研机制创新。构建区域协同教研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研方式以及完善教研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创新路径与策略,为乡村教育教研机制创新提供了实践方向。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教育教研机制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真正实现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注:本文为中国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1357教研机制创新助推乡村教育振兴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416366722B)的研究成果之一】
(《山东教育》2025年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