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古诗词作业设计路径初探

发布日期 : 2024-04-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附属创新路中学     

作业改革是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之一,对语文教师而言,需要注意的部分聚焦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作业负担的减轻这一问题。而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价值,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感受其中蕴含的音韵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数量较大,每册教材均包含“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每个板块包含不同类型的古诗词。由此可见,对初中语文古诗词作业进行优化设计意义重大。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据此对其作业设计路径作了一些尝试。

一、减轻负担,强化学生有效识记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语文教师在设计古诗词作业时,应注意减少抄写、背诵等重复低效的作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抄写、背诵不重要。学生在接触古诗词初期,对于古诗词的用语习惯尚不熟悉,反复诵读和抄写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词语言的敏感程度,逐渐形成语感,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将抄写和背诵贯穿教学全程,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

教师可以在学生首次默写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反复练习错误率较高的字词,或根据学生的默写情况组织学生集中练习。如《赤壁》的首联“折戟沉沙铁未销”中的“戟”属于生字,学生在诵读和默写时容易出错,教师可以围绕“戟”字,集中训练学生;同时,这句诗中的“销”,学生容易错写成“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含义角度辨析两字,“销”在古时与金属有关,有融化之意,而“消”多表示多少或减损的意思。除此以外,教师也要综合考虑古诗词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诵读。如果采用千篇一律的诵读方式,学生很难从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神韵,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情境诵读等形式组织学生完成诵读任务。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关雎》为例,该诗词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多双声叠韵,但生字较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诵读之前,可以先播放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正音,感受朗读者的断句与节奏。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在正式诵读时能够规避一系列问题,提高朗诵效率,也便于他们感受《关雎》的神韵。

二、因材施教,分层设计个性化作业

语文教师在布置与古诗词相关的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综合设计作业。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必做和选做作业。必做作业基础性强,应将重点放在整合新旧知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上;选做作业有一定的难度,应将重点放在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上。如李白的《行路难》,该诗词用典较多,包含“垂钓碧溪、乘舟梦日、长风破浪会有时”等,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置必做作业与选做作业。必做作业需学生整理所学诗歌中同一类型的用典,并写出典故的来源。选做作业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列出目前所学用典的不同类型,并将所学的古诗词中的典故对应在各个类别中。教师通过设置必做和选做作业,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不会因为作业过难或过于简单丧失学习动力。

三、鼓励“兴发”,创新作业形式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常常苦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实际上,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可以从“兴发”入手。学生对身边的人、景、事、物产生感情,进一步激发诗兴。他们产生创作激情之后,就会渴望了解并运用古诗词相关的知识以解决自身在诗歌创作时面临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风物。学生对学校最为熟悉,教师可以利用校园里的春花秋月、夏蝉冬雪设计主题,开展创作活动。除了日常生活之外,教师也可以以盛大节日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古体诗词创作。在进行这一活动时,教师需要明确,如果学生认为古体诗词的创作难度较大,可以转换活动形式。如在设计《钱塘湖春行》的作业时,学生凭借简单的绘画就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理解,在规定时间内绘画。学生由此认识到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感受能够反映在绘画上,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同样可以反映在古诗词的创作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其次,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可以引入一些趣味诗词,这些趣味诗词易于理解,能够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有效缓解学生对于古诗词表达的陌生感,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四、以生为本,作业布置抓住重难点

在作业布置中最值得教师考量的是学生的反馈,一线语文教师应该由学生的反馈出发,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以古诗文为例,记忆和鉴赏是初中生面临的两大难关。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必背古诗文多达61篇,且古诗词的表达方式与学生常用的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了一定难度。在古诗词背诵中,关于“燕”和“雁”的混淆经常发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以生为本的老师会将包含这两个意象的诗词进行整合,帮助学生辨别从而加深记忆。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晏殊的《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雁”与“燕”两个意象的区别。首先,从时间季节来看,燕子象征着春天,大雁象征秋冬季节;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燕子代表生命的活力,大雁承载着生命的沉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类似的指导,也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课下收集包含“雁”与“燕”两个意象的诗句,并找出两个意象之间的区别。经过这样的归纳梳理,学生出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他们记忆的效率由此得到提升,比单一的默写背诵更有效率。

五、提高效益,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古诗词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作业的设计要抛弃单纯的应试指向,避免在作业中出现知识碎片化。教师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出发点,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旨趣,提高作业效益,促进古诗词作业帮助学生最大限度提升核心素养与能力的价值发挥。

古诗词作业除了可以布置语言板块的任务之外,还可以围绕同一母题设计作业,这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更直接的路径。比如《木兰诗》中提到了北朝的一些坊市文化和战争场面,饮食、出行、服饰等方面的文化都在该诗中有所体现。教师围绕同一母题设计古诗词作业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教材为依托,将某篇或某几篇古诗词中涉及的文化信息交给学生整合。如《孔雀东南飞》涉及的古代门第观念、爱情理念和婚嫁习俗,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能力布置以探索古代爱情观、婚俗礼仪为主题的小组作业。二是从文化现象中生发开来,深挖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如从《木兰诗》中的坊市文化、《卖炭翁》中的变相抢夺现象等入手,探索古代的经济生活。总的来说,这两种形式都能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消弭学生对古代文化的陌生感。

总而言之,一线语文教师要结合“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在减负的同时通过作业优化设计提升作业质量,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山东教育》2024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