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一贯多元:润泽学生成长的德育课程

发布日期 : 2024-03-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赵学东   董景斌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德育实施以“发展”为宗旨,以“实践”为特色,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建构了“一体一贯多元”的德育课程体系,凸显德育课程的育人实效。

“一体”意味着德育课程有整体性的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设计和筹划,既指德育课程本身的整体性,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也指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五育并举,有机融合。“一贯”明确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课程功能定位,尊重学段的差异性和层递性,形成贯通十二年的德育课程体系。“多元”是要兼顾各个层级类型德育课程的多元特征,同时也发挥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突出多元评价。

学校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关系挈领,覆盖“三维度”

学校的德育课程以“关系”为挈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维度设计,包括爱国教育、劳动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八大模块,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参与、实践和体验,引领学生的自主建构与内化提升。除了学科德育课程外,活动德育课程与实践德育课程构成了学校德育课程的主体,学生通过真实参与实现提升与发展。

爱国教育课程是通过仪式礼仪、重大纪念活动、传统和现代节日等课程形式,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

习惯养成教育课程以“做有教养的好公民”为目标,聚焦“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价值判断习惯”三个层次,以“学习、生活、交往、休闲”四大核心内容领域为习惯内容,覆盖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实践场域,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良好习惯。

责任教育课程通过灵活丰富的教育内容、途径,培养“负责任的学生”,使学生具有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担当。

生涯教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逐渐认识自我、理解社会、探索职业,为适应社会生活作准备;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生涯规划与决策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外部探索和生涯规划三个方面。

劳动教育课程以“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为宗旨,包括“生活自理”“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四个课程模块。学生通过做项目、社会实践等形式深度参与,又能连接学生的学科学习,从中发展能力,获得丰富的体验。

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直面生命的百态,尊重生命,正确看待生命中的生死与得失,能够珍惜当下的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让生命变得充盈,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纵向衔接,贯通十二载

学校课程育人的最高目标是实现高质量育人,而高质量育人模式下的德育课程,一定是一体化的、连续性的、进阶性的。

打破不同学段之间在德育上长期存在的割裂状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段衔接,构建不同学段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德育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依据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通过“目标贯通、内容汇通、方法融通、主体沟通、体制变通、研究打通”的路径和策略,将德育“一贯”落到实处,在具体实施前进行了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教育功能定位。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在各个学段间相互衔接、相承与贯通,课程主线清晰而有绵延性,在连贯中逐步拓展、深化。

学校的责任课程涵盖“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四个维度,从责任启蒙、责任体验、责任认同和责任践行等四个层次设计课程。贯穿从小学到高中的“班级志愿岗”、“泉城义工”社会实践活动、“家务劳动”课程,都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志愿者精神、社会服务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以“生命教育课程”为例,学校形成了以“生命·成长”为大主题,以“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成长的快乐”为统领目标,在中小学分别开展“六岁开蒙礼”“十岁成长礼”“十四岁生日庆典”“十八岁成人礼”等序列化主题德育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实施方式,既体现设计的一致性,又体现学段之间的差异性和进阶性。

三、横向融合,统整多领域

学校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等融为一体,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德育成效。

学校既重视直接德育课程的设计与落实,也充分挖掘间接德育以及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渗透和影响。学校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并设计升旗仪式课程、主题班会课程等。学校致力于服务学生生命成长的学校育人空间建设,创建温馨和谐的班级空间和公共空间,每个区域按照教育功能进行美化和布置,让学生强烈感受到不同区域带来的教育熏陶。学校还开发了人文行走、研学旅行等多个综合德育课程,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德育陶养”为取向和路径,深入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真切的体验。

学校的国内研学项目共开发了十一条研学线路,学生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探寻北京人文,感受国家魅力;品湖湘文化,寻伟人足迹;追寻红岩精神,探秘巴山渝水……研学课程覆盖文学、地理、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学生的研学之旅是一次跨学科学习和实践,并涵养学生自主管理、人际交往等社会与情感能力。

学校在每年的十一月份都要为初二的学生举行以“成长、感恩、责任”为主题的十四岁生日庆典。走“时光拱门”、传递火炬、读一封家书、聆听法律宣讲、送给父母自己撰写的《亲人小传》……学生在活动中领悟成长的意义、懂得感恩和承担责任。《亲人小传》是语文学科的学习项目,学生为亲人撰写传记。作为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科项目和德育活动有机融合,实现综合育人的效果。

四、多元协同,引领新发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及社会作为受教育者的作用主体,为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目的,协同起来可以消弭不同教育子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割裂。学校持续开展并不断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及系列活动,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赋能家庭教育、激活社区资源,引领建立学习型家庭、和谐社区,创建和维护一个有助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支持性环境。

学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综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协商式评价、增值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作为评价主体或重要角色,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观察、访谈、实践活动等方法全面获取和了解学生的有效信息,关注不同情境中学生的动态表现,综合运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从而提升德育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规范性、发展性。

以小学段为例,学生参加“帐篷节”活动的过程,都将通过成长档案袋进行描述与记录,包括自己前期准备情况、过程性图片和资料、活动后的感悟和收获,从沟通、合作、参与、活动成果等维度依照量规进行评价。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家长都从不同角度进行反馈和评价,客观、具体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进步、成就及其还能提升的方面。

学校经过多年的德育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德育课程,如三十公里远足、自行车之旅、十四岁生日庆典等,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一体一核四翼”劳动教育课程被评为教育部校本课程典型案例,“大德育视域下的一体三维六径的建构与实施”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德育方案,“十四岁生日庆典”被评为济南市首届德育品牌,“少年的诗与远方”十岁成长礼被评为济南市全环境育人特色活动。

 

(《山东教育》2024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