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问题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 : 2023-06-1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阳谷县教育和体育局 高文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而教学设计真正起到引领作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围绕核心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符合文本解读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好核心问题对教师厘清教学思路,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推动文本解读进程,实现高效课堂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问题的内涵
核心问题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文本内涵、学生特点、教学需要而确定的课堂教学中心问题。它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活动或任务。对课堂教学具有“统领性”,能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抓手”。它是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目标,能引导学生思维,成为学生的思考生发点、思维活跃点和理解创新点;是整合课堂教学的关键,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围绕它来展开,是贯穿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逻辑纽带。
二、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
(一)基于语言品味的核心问题设计。体味语言的魅力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赏析,师生共赏语言美,是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途径。文本的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文眼语句都是文本解读的重点,也可以成为核心问题形成的基础。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优美多彩的语言、准确生动的修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天。“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在炼字、修辞、结构方面都有极高的鉴赏价值。所以,我们可以将本课的核心问题定为“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春天”,引导学生从草、花、雨、人等方面来感受春天,以语言品味作为课堂的主要活动任务。这一设计方法可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凸显语文课体会文字之美的特点与要求。
(二)基于文本主旨的核心问题设计。文本主旨体现作者创作意图,体现文本的社会价值和思想导向,也是“文以载道”的具体表现。如《驿路梨花》一文,作者从景、物、人三个角度来进行形象的塑造,它们和谐统一,共同创设出一个极具特色的意象。对景美、物美的描写,目的在于衬托人物的心灵美,人物美与景、物相映衬,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三者结合描绘出一幅“雷锋精神处处在”的社会风情画。所以,可以将“雷锋精神的传扬”作为本课的核心问题,通过社会群相的解析来展现文本的主旨。这种基于文本主旨的核心问题设计在学生思想引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加直观、具体。
(三)基于形象塑造的核心问题设计。“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用文学言语构造的具有审美倾向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或情景,它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形象(包括语象、形象、意象)是作者表达自身思想的媒介与载体,基于形象进行核心问题的设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解析文本内涵的最直观方式。《范进中举》就是以范进这一人物作为中心,反映社会情态的作品。文本重点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中举前的唯唯诺诺、穷困潦倒,初闻中举时的喜极而疯,清醒后的装腔作势,将一个读书为功名的科举制度殉道者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的结交则从侧面展现出范进出现这种变化的社会原因。所以,以“范进的人物形象特点”作为本课教学的核心问题能够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从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次要人物的把握,从文本结构的安排到主要描写方式的运用,都可以围绕“范进”展开。不仅是人物形象,其它文学形象也可以这样设计。
(四)基于学生活动的核心问题设计。“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初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有意识地进行这些能力的培养,但具体到每节课则要有所侧重,不应割裂开来,但也不可平均用力。如《乡愁》一文,我们以“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推进教学,以训练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等阅读技巧为主要方式,以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切入点,感受情感氛围,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这也就形成了以学生读为主要方式、以鉴赏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基本思路。其它课时,我们则可以重点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其他方面,比如围绕“理解能力”或“评价能力”的训练进行核心问题的设计。
(五)基于文本结构的核心问题设计。许多文本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特征,这同样可以成为核心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过渡段的作用”“前后两部分的区别与联系”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梳理文本,成为课堂的核心问题;《我的叔叔于勒》中“我”是线索性人物,以“我的所见所闻”作为核心问题,可以让我们准确把握各时间节点上的人生百态,理解文本主旨;词的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言志,两者之间的节奏变化、情感推进同样可以成为更好理解其内蕴的核心问题。
三、核心问题的特征
(一)体现语文核心价值。语文的学习重点在于“挖掘课文中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在核心问题确定的过程中,我们要将语言学习作为教学重点,明确语文技能与其他学科技能的区别,重要的是赏析文本如诗的语言、个性的表达、情感的内蕴所展现出来的“语文价值”。
(二)体现文本的思想引领作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韩愈提出“文以贯道”,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部编本教材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教学目标,符合文本解读的规律,是时代需要,也是优秀民族文化与思想传承的需要。核心问题的确定要建立在文本思想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文本的思想引领作用,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有正确导向,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体现文本理解规律。从语言层到形象层,再到意蕴层,是文本理解的一般规律,“形象层处于文学作品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形象层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形象层的这个特点使之成为判断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根据。教材是有代表性的文本,师生在解读教材的教程中也要尊重这一特点,在核心问题的确定中,充分重视“形象”在文本理解中的核心地位。
四、确定核心问题的意义
核心问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本理解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教师教学风格也应具有个性化。笔者认为,核心问题的确定,有助于教师在保持正确解读方向和解读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课堂缺少“核心”,师生的思维容易分散,面对学生形成的个性化或“特别”理解,教师引导往往缺乏清晰的方向,对学生的活动指导也就失去针对性,而核心问题能切实有效地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核心问题的确定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快速成长。文本解读能力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形成核心问题思维,有助于正确感知文本内容,把握主旨,实现深度理解,更快做到独立解读文本,抓住语言本体展开教学,实现专业化成长。
五、核心问题确定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核心问题不可偏离文本主旨。核心问题要准确反映文本内涵,对主要人物、主要矛盾的认识不能出现偏差。认识的偏差会带来形象、主旨、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的错位。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秋天的怀念》一文,这位老师将“你从文中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史铁生”作为课堂核心问题,对其人物特点进行了重要解析,而将“母亲”作为辅助人物进行解析,这也就偏离了文本的主题,将一篇深情怀念母亲的文章解析成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出现这样的失误,教师的课再精彩,引导再到位,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差之千里。
(二)确定核心问题要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一首《悯农》,孩提时,父母用它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小学时,我们读到的是劳动的辛苦;初中时,我们认识到农民生活的艰难;高中时,我们关注其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我们要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核心问题。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动求知欲,实现思维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
(三)确定核心问题要体现授课人的意图与思考。核心问题设计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文本研读结果、个人教学风格等进行不同的核心问题设计。同样的文本,不同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但只要不违背文本解读规律与教学规律,能够统领课堂,就都是正确的核心问题设计方式。
(《山东教育》2023年6月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