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岂能如此“嫌贫爱富”

发布日期 : 2010-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乳山市第一中学 邓德光

  不久前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席间谈起了老师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这时朋友的女儿突然插话道:“我们的老师最坏了,就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是打就是骂。过六一儿童节给我们买了一个蛋糕,只允许好学生吃,四十名以后的学生只能看,他们都恨死老师了。”


  乍听此话,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心理变态的老师?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难道就这样的素质吗?造成教师如此“嫌贫爱富”、歧视差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种种疑问让我们不得不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产生许多的想法,这一切到底是谁的过错?


  现在的教育说是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竞争无处不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对下级层层施压,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就要对教师施压,考试成绩直接与老师的职称工资挂钩,教师为取得好成绩保住饭碗就要想方设法挤压学生,可以说在这个竞争的链条中,学生是最无助的,他们始终处于最底层,不能反抗也无力反抗,即使每个学生都努力地学习,因为智力等方面的差异,总有一部分学生成绩处于下游,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这当中发生的诸多故事让人啼笑皆非而又感慨唏嘘。


  有的老师不给差生入学籍,这样考试就不用计算该生成绩,优生率和及格率自然就高;有的老师考试时让差生请病假以逃避考试;有的老师甚至说一个正常的孩子是弱智,让孩子和家长饱受心灵的折磨。至于平时对差生讽刺挖苦、污辱打骂、安排座位时把差生安排到某个角落,那就更是家常便饭了。所以在学校里好学生被老师捧着、宠着、惯着,头上始终戴着光环,极尽风光之能事;而差生就像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四类分子”、地富反坏右,那顶差生的黑帽不仅压弯了孩子的头颅,更扭曲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一辈子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追求平民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教育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对社会有用的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把毕生的精力投身到平民教育中来,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英才,而是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明理知行。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更是把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校中掌握生活的本领,懂得如何做人,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堪称学校教育的“圣经”。


  进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育的发展步履蹒跚,有时甚至在走回头路,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今日中国,教育是最落后的领域,它剥夺了孩子的童年,扼杀了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了青年人的独立思考,它的所作所为正是教育的反面。”试想,我们现在的教育除了一级一级把那些会读书会考试的“富”学生送上金字塔尖之外,那绝大多数被淘汰下来的“贫”学生收获的除了失败、屈辱还有什么?这和过去科举时代有什么不同?那些读死书死读书的秀才除了读书考八股,他们还能干什么?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我们现在的学生除了读了一肚子教科书,生活的技能他们又懂得多少?


  还教育以本真,让它以最朴素的面貌出现在孩子面前;还教育以人性,让它以最真挚的情感去抚慰每一颗敏感的心。请停止你们的“嫌贫爱富”吧!因为“你的皮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骂声里可能有爱因斯坦,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


(《山东教育》2010年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