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培训 请走下“神坛”

新论语来源:滕州市滕东中学 周学文查看次数:210发布日期:2010-09-15

  参加过很多师德培训会,特别是一些师德标兵、师德模范的报告会,总能听到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感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标兵、模范,的确有不俗的表现和情操。但感动之余又有隔膜的感觉——我们离得太远了;还有一丝怀疑——那是真的么?  


  听听那些只顾关注学生成长而不关心自己孩子发展的故事;那些只顾学生学业不顾自己孩子生命的故事;那些只顾学校的教书育人,不顾家庭的油盐酱醋的故事。隔膜的感觉是正常的,一丝怀疑也不奇怪,因为那是神的故事。拿神的故事来教育人,效果可想而知。幸好听故事的都是现任教师,不然,讲故事的人或许要承担教育事业“后继乏人”的责任。


  长期以来,师德宣传中,教师的角色总是定位在为学生“铺路”、为学生“燃烧”、为学生“抽丝”的圣人状态。而高高在上的师德培训更强化了这种状态,好像师德培训不穿插一些无私奉献的故事不足以带来震撼的效果。而那种极高的师德要求往往是普通教师难以达到的,导致他们处于一种道德焦虑状态。这完全背离了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师德培训本意。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每一项要求都是那样的平和实在,即便说到“奉献”,也只是说“乐于奉献”。从“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字面意思理解,应当是“奉献自己的智慧,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这不正是每一位普通教师所期望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一些地方开展的文明为师“十要十不要”师德承诺活动,明确提出了“够得着”的上线,不能碰的“高压线”;我省某市教育局推出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中,教师的政治表现和师德素质表现仅占百分制中的30%;其余70%量化成师德的日常工作、出勤、责任心与教学常规的落实、教育教学质量等内容。除学校领导、同事参加无记名打分外,还增加了学生和家长代表参与打分,使师德考核更具可操作性。这样的师德培训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不否认少数教师达到了师德崇高的境界,甚至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只讲义务不讲权利。但针对全体教师的师德培训还是应该走下“神坛”,实实在在地告诉教师:照顾好身体,不能坏了“本钱”;照顾好家庭,不能丢了“港湾”;照顾好学生,不能砸了“饭碗”。师德高尚无边,努力上攀;师德下有底线,不能沾边。


(《山东教育》2010年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