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洞说教走向春风化雨

发布日期 : 2020-11-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舜文中学   林兆秀

立德树人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道德与法治。“大而空”是有些道德与法治课堂出现的弊病。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德育过程中,灌输性占据了主流,而启发性教学太少。

作为一名思政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注重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启发式教学,主要通过时政播报主题活动、爱国观影课程以及课堂上的观点碰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一、捕捉教育瞬间,提高德育时效

在学科期中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2019826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再迎国家战略机遇———《中国(山东)_______总体方案》印发,这将有利于山东快速融入“一带一路”,抢抓发展先机。

A.脱贫攻坚

B.乡村振兴战略

C.自由贸易试验区

D.厕所革命

此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关注时政,了解家乡和国家的发展。但是在进行试卷讲评时,讲到这道题,班上的学生都在窃笑,大家的“笑点”聚焦在了D选项“厕所革命”。我面临两个选择:是大声呵斥学生令其端正课堂态度,还是针对这个选项展开讲解?稍作思考,我选择了后者。

在学生的认知里,这个词语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试卷上,肯定是命题人随便凑了一个选项。于是,我当堂使用班级电脑搜索了“厕所革命、习近平”这两个关键词。看着搜索结果,学生既诧异又兴奋:“啊?原来习主席还对厕所革命作出过批示!没想到主席还会关心这种小事!”我很自然地告诉学生:“民生小事大情怀,只要关乎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政府不会忽视。”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了这件小事的大意义。城乡文明建设、人民生活品质、健康中国战略、大国里子工程等等,这些对学生而言“高高在上”的词语一下子变得鲜活生动。虽然讲这一道选择题用时比较长,但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深刻体会到身边的这些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更能明白党和政府是怎样将人民的利益装在心中。

讲完试题一个月后,学生还拿着查阅的新闻资料来跟我交流:“老师你看,世界厕所日联合国官员积极评价中国‘厕所革命’成果。”看着学生对这件事情的持续关注,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国家政策和家乡发展。

二、从学生出发,教育才有意义

初中学生会在不断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疑惑,比如一个学生在课下问我:“老师,爱国一定要爱党、爱社会主义吗?”他告诉我有些同学也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觉得不学习党和社会主义这些内容并不妨碍他们是一个爱国的公民。怎样用初中生能理解的方式向他们讲解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呢?后来我从邓小平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灵感,他说:“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啊?”

于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组填空题:

我爱______国。

我爱______领导下的新中国。

我爱共产党领导下的_______             新中国。

我和学生们这样交流:“爱国不是抽象的,新中国的每一项发展成就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都得益于社会主义的道路正确。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不应割裂看待,而是有机结合的。”看着学生有所领悟的样子,我深刻体悟到必须立足学生这个根本,聚焦学生的思想困惑,才能起到教育实效。

价值观教育应该怎么做?著名学者韩震先生曾有一个观点:“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一定要改变话语体系,价值引领应该像盐一样,调在我们做出的佳肴里,让大家吃下去有利于健康。如果让师生直接吃盐,效果就不好了。”这个思想教育方法论,被称为“盐论”。

三、回归教育初心,引领学生成长

在日常教学中,我会给学生们分享新闻。有一则新闻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上海交通大学晒出了0000001-0000010的毕业生录用协议,他们全部投身国防军工行业,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许多学子深受于敏、黄旭华等科学家的感染,放弃高薪职位的邀请转而投入国家军工建设。我用这样的新闻让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信心、有认同,深化爱国情、弘扬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不同于英雄们的遥不可及,身边普通人的选择更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于是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我的梦,中国梦”活动,让学生将个人梦想与新时代相连。或许现在稚嫩的他们未来的理想会发生变化,但信念一定是坚定的。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教师要始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必须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只有这样,才能从空洞说教走向春风化雨,推动“课堂革命”,提升德育效果。

(《山东教育》2020年10月第4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