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戏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日期 : 2020-09-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             王纪田

山东省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戏剧与散文、小说、诗歌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其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教学体系中应该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现阶段戏剧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被边缘化,限制了戏剧中强烈的思想性、艺术性元素在提升高中生思想、审美能力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对高中戏剧教学实践优化对策进行深入剖析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戏剧教学现状

(一)被边缘化

戏剧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没有得到关注,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多余者。再加上多数高中生喜爱动漫、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对经典戏剧文学作品不感兴趣,导致戏剧教学被学校、高中生双方边缘化处理,影响了戏剧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自主创新空间狭窄

传统戏剧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最初为戏剧作品创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随后就是按部就班引导学生把握剧情、理清结构、分析冲突、品味语言、研究形象、总结思想等。整个过程中高中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性无法充分发挥。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戏剧教学问题成因

(一)应考导向影响

由于近几年的高考涉及戏剧考点较少,导致师生均对戏剧课程不够重视。再加上高中生面临着较大的应试压力,受考试功利思想影响,对戏剧学习积极性不足,导致戏剧课程在高中学校被持续边缘化。

(二)教学理论缺失

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戏剧理论研究大多在高深层面开展,与戏剧文学相关的学科领域理论研究忽视了高中一线教学诉求,无法为高中戏剧课程提供充足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而新的理念支撑下现代教育观的缺失,导致整体戏剧课程陷入分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中,限制了高中戏剧课堂学生自主积极性的发挥。

(三)快餐文化冲击

受高中教育长时间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影响,部分教师忽视高中戏剧教学,更有快餐文化的剧烈冲击,导致高中生对传统戏剧文化越来越疏远,制约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戏剧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戏剧教学策略

(一)贯彻落实“整体式”感悟目标

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贯彻到戏剧文学作品实践中,切实提高高中生学科素养。基于此,教师可以立足传统高中戏剧作品教学体系,贯彻整体感悟思维,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自主创新、探究中掌握与戏剧剧本、表演相关的知识,并获得愉悦的情感、审美体验。

首先,为了切实发挥高中生主体性,教师应根据《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雷雨》等现有高中戏剧作品教学要求,以戏剧单元的形式,设计教学方案,并提前两个星期将教学进度告知学生。在告知教学进度之后,教师可以立足戏剧单元课堂,要求每一位学生饰演戏剧单元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角色。并采用竞选的方式,为每一个剧组分配导演,由导演自由选择演员。较为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后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在正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任务分两个星期完成。在第一个星期,教师以学生通读全单元戏剧作品为切入点,为学生分配自我学习任务,如结合注释掌握作者写作背景、掌握体裁知识、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品内容、补充相关资料等。在“导演梦”“演员梦”的引导下,各剧组成员会认真阅读课文,获得良好的课文研读、交流效果。在第二个星期,教师可以根据前期报名情况,选定几个导演候选人。邀请导演候选人在讲台上谈一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及关于指导相关剧本的一些看法,根据导演候选者回答情况,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生成员共同为各剧组选取导演。

最后,在确定导演后,教师可以鼓励各剧组导演根据自己的标准,寻找符合自己看法的剧中男女主角及部分配角,同时选择适当的人员负责服装、道具等幕后工作。在各角色确定之后,要求以男女主角为代表的演员写出自己对所饰演角色的认识及整个工作规划。同时考虑到学生首次接触戏剧,对戏剧演出过程不够了解,教师可以在校园网或者班级群中分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雷雨》《茶馆》等有关的电影、话剧录像,以便各剧组人员对相关戏剧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导演组织全剧组成员开会,制定具体演出计划、排练方案等。

(二)搭建真实体验平台

在为时两个星期的戏剧单元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立足教室外部舞台,通过提问、分析、讲解、回答等一系列过程,磨炼剧组演员个人表演技能、导演指导能力及幕后人员分工协作能力。

在基于教室外部舞台运行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台词为入手点,根据台词在具体戏剧人物形象塑造、戏剧冲突展开、主体思想表现中的重要作用,从演员自身对角色理解、导演说戏、教师指导三个方面入手,精心指导每一部戏的全部台词,促使每一个剧组中的演员对自己所承担的台词进行深刻的理解。在每一位演员对自己所承担的台词具有深刻的理解且可以熟读成诵后,教师可以每一个剧组中演员表演时的动作、表情为入手点,逐步纠正初次接触戏剧表演的学生在表演中过于生活化的表现,特别是一些不够雅观的动作。同时引导高中生掌握适度夸张的控制手法,以便将戏剧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准确传达给观众。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与各剧组导演共同立足舞台整体结构,对参演学生舞台站位、上下场过程、道具摆放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另一方面,在为时两个星期的排练工作结束后,教师可以从初演、会演两个层面,带领各剧组高中生在课外舞台中汇报排练成果。其中在初次演出层面,教师可以选择晚上自习课,将整个年级分为四个舞台,每一个舞台由各剧组学生分别演出各自剧目。并邀请各班学生或教师自由选择观看,以戏剧超市的形式,为各班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初次演出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观众评分的方式,邀请观众选取最佳导演及最佳男、女主角,组成最佳阵容,参与全校会演。在全校会演阶段,教师可以把传统节日端午节或者国庆节做为节点,安排前期所选举的最佳阵容举办一个戏剧专场。进一步突破传统戏剧教学在时间、空间层面的限制,凸显高中生在自我发展、自由活动、自主学习方面的主体地位,为高中戏剧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中生亲身体验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应从经典语言、夸张动作等方面,与高中生共同表演体会戏剧的每一个场景。同时,鼓励部分幕后工作者在后台跟随舞台中表演者表演,结合背景音乐,做一些动作,促使全体高中生均可以深刻感受到戏剧台词的魅力及戏剧台词中蕴含的最真挚的情感。在舞台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各剧组参演人员,或者要求各剧组导演带领本剧组人员,从舞台表演流程、设计、表演人员表现方面,进行回顾分析,为后续戏剧教学过程优化提供依据,并让戏剧文化的精髓逐步渗透到高中生的脑中、心中,进而促使高中生自觉、自愿地担任戏剧文化的宣传者、传承者,为戏剧文化发扬光大奠定基础。

(三)拓展戏剧研讨空间

戏剧研讨空间的拓展,可以进一步丰富高中戏剧教学内容,充分响应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戏剧教学的要求。根据高中戏剧教学情况,教师可以与当地教育科学研究机构联系,定期在教室内举办系列“戏剧进校园”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在高中进一步推广戏曲戏剧教学,并从理论层面,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并挖掘戏剧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渗透。

以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雷雨》《哈姆莱特》为例,教师可以介绍基本常识、基本方法、构成元素为主线,以戏剧中人物形象、矛盾冲突、角色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化繁为简,带领高中生领略高雅深奥的戏剧艺术,体验戏剧艺术的魅力,激发高中生对戏剧艺术的喜爱。

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教师可以播放高中生熟悉的《雷雨》背景音乐,引导高中生随着背景音乐一起背诵经典台词,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当音乐转入第二部分人物对话时,教师可以从静态层面的“故事”切入,带领高中生探索矛盾产生“点”、冲突关系“网”,自然过渡到教学的主要内容。如在《雷雨》中矛盾产生“点”有周萍与四凤的血缘与爱情、鲁大海与周朴园的阶级与血缘、周冲与四凤的友情与爱情等。上述矛盾产生“点”不断冲撞、交织,组成了冲突关系“网”,在充分展现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将戏剧矛盾冲突一步步推向高潮。基于此,在剧本解析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具体事件入手,将每一个角色作为一个中心“点”。随后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逐步分析与中心“点”相关的其他“点”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清晰、明了地为高中生阐述戏剧矛盾冲突的形成过程。

其次,根据教学设计的安排,教师可以向高中生展示戏剧中不同潜台词、个性化台词及动作性台词,根据台词,引导高中生关注戏剧中不同角色丰富、立体的性格特征。如在《雷雨》中“客厅偶遇”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就充分揭示了其专制、复杂的性格;而动作性语言主要指相关人员在某一目的带动下所采取的行动,如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交手之前哈姆莱特请求其谅解的一段话,蕴含着真挚的情感,不仅感动了雷欧提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哈姆莱特不留情面、嘲讽、尖锐的一贯形象,也阻挠了克劳迪斯的毒计施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最后,虽然戏剧作品与一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具有较大差异,其强调通过演员表演故事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类型冲突,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艺术综合体,但是与其他类型叙事性文学形式相似的是,戏剧也需要塑造一定典型角色形象,达到抒发情感、揭示主题、传递思想的目的。因此,在人物形象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戏剧主题性质上入手,进行人物形象的鉴赏分析。以《窦娥冤》为例,这是典型的悲剧,整个戏剧悲剧主题也决定了角色的悲剧命运。基于此,教师可以从社会性质的悲剧视角入手,带领高中生共同对《窦娥冤》中悲剧意义进行深入剖析,盘活戏剧教学内容,促使高中生对戏剧文化具有深刻的认知。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借鉴中国古代戏剧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中播放,在一定程度上拉近高中生与经典戏剧作品间的文化时差。随后教师可以在简要介绍元杂剧常识、著名剧作家艺术地位的同时,借助我国以及外国关于悲剧的经典文论,指导高中生对戏剧文本进行自主研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帮助高中生熟练掌握戏剧文本思考方向及赏析方法,逐步减少高中生与戏剧文本间的“文化级差”“文化位差”,为高中生审美能力、文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依据。

戏剧文学从本质而言是供舞台演出用的剧本,其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进行了有机整合,具有较强的故事形象表现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中戏剧教学问题,教师应立足新课程标准,全面贯彻“整体式”感悟目标,搭建真实体验平台,将戏剧教学从课堂转移到体验平台。引导高中生主动探究每一部戏的角色性格特征及主题思想,切实实现新课程标准“培养审美及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

(《山东教育》2020年78月第29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