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课的好句子”说起

新世纪论坛来源:《山东教育》中学查看次数:415发布日期:2018-11-15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中学   邵旭光

 

朋友圈真是“万能”:晒生活、发感慨、开微店、求帮助……诸多功能,不一而足。近日,又有人在朋友圈转发一则“评课的好句子”的帖子。乍一读,还真不错:“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的确是现成的好句子,还紧跟“形势”,似乎短时间内也不会过时。难怪有人评论:“很实用”“再也不用为评课发愁了”。然而细一想,不禁有一丝悲哀:我们的评课难道到了要用这些程式化句子的地步了吗?

其实,这些“好句子”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增添评课者的风采,但实际上用处并不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诗词尚能“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创作出水平不同、风格迥异的诗词,更何况千差万别、独立性极强的课堂教学呢?即使同一位教师两次执教同一节课,也会因学生不同、教师发挥不同而会有一些差异,现成的语句又怎能完全适合、拿来即用呢?

有小编费心劳神整理了这些句子,有读者欣赏转发甚至收藏,其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评课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疲于应付,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句子”敷衍;二是教师缺乏评课的技巧,评课无从下手,需要一些“好句子”来装点门面。

那么,该如何评课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评不足,更要肯定优点。常见有评课者说:“优点我就不说了,我主要说说不足的地方……”我认为这样做是不足取的。如果为了打磨一节课,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同组的人或指导教师这样说也无可厚非,这对改进本节课立竿见影,快速高效。但大多时候,尤其是评年轻教师的课,我们则不能只谈批评不提表扬。其实,评价一堂课,发现优点远比找出缺点困难得多,也重要得多。课堂上的缺憾之处,或是目标未落实,或是费时低效,或是学生心神游离,观课者易于发现。而成功之处,尽管有时也会高潮迭起,令人赏心悦目,但大多数往往如风行水上,难有涟漪,更易为观课者所忽视。而学习活动之所以会顺利进行,是因为执教者顺应教学规律,巧妙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出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学习方法。这些优点更应该及时肯定与鼓励。肯定优点,能让执教者保持优点,坚定信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甚至理论水平,我们何乐而不为?

评现象,更要分析本质。比较而言,现象更容易为评课者所关注。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对课堂教学分析更加深入。“评课的好句子”里的一些语句,都是在评论现象,我们更应该分析这些现象后面蕴含的教育规律。如“组织学生讨论,取得好效果”,从这一现象后面应该分析如下问题:要讨论的这一问题在学生独立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讨论时哪些困难可以通过组内交流得到解决?教师组织讨论的时机、启发诱导的语言等如何使讨论活动有效?再如“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评价语言,评课者应围绕“激发学习欲望”分析: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有哪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因素?教师如何抓住时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采用了哪些方式,是问题的引领、任务的驱动还是对学习内容情感的认同,抑或是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时,教师的方法手段符合了学生的哪些学习心理特征?这样,评课就由现象进入了本质,有了理论的支撑,这样的评课也更趋于科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现象后面的本质问题,会使我们对课堂的分析更深入具体,也会提高我们观课、议课的水平,使我们的认识、观点离教育规律更近一些。

评全面,更要聚焦一点。其实,评课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择其一点深入分析。例如,自己正在研究小组合作,评课时就可以重点谈课堂中小组合作的相关问题,如小组合作的次数是否恰当、小组合作时的分工是否明确、小组表达成果的方式是否合适、小组合作的效果如何等,并进行具体分析;如果观某节课时感觉教师在评价方面尤为突出,可结合本节课的具体表现,如评价的方式——是口头语言评价、肢体语言评价还是奖励性标志或分数;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评价对象——是对内容的评价,是对学习态度的评价,还是对学习方法的评价;评价效果——学生认识是否提高,对其他学生有无引导作用等,进行深入剖析。这样的点还有很多,有的是“热”点,有的是自己疑惑的点,也有的是教研组研究的“重”点。评课时坚持“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就某个点深入分析——总结课堂上关于这个点的具体表现,分析这些具体表现的实际效果,从理论上揭示产生这些效果的深层原因——可以使我们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易与授课者引发共鸣,促进授课者与观课者水平的提升。

 

(《山东教育》201810月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