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五“不宜”

发布日期 : 2018-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无棣县第一中学   张永军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于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重大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健康人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校却因为思路的偏移、理念的失当,而未能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谨此,本文拟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和理解,就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方法和思路中应注意的问题或“不宜”的各种做法列述如下。

一、不宜简单直白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贯彻教育性原则的过程中,还应当体现多样性的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由内向外散发一种文化气息。这种气息应当能够体现为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一种精心的文化传承、一种深挚的美感判断以及一种勇于担当的人生取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净化,感受到“正能量”。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避免空洞的说教、重复的罗列、简单的展示、陈旧的宣讲,在实现“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的过程中,让这些“话”“说”得更传神、更精到、更别致,从而实现校园文化渗透性、持久性和灵活性的教育功用。例如,为了提醒学生们珍惜课余时间,我们学校除了在学校教学楼的墙壁上嵌刻了爱因斯坦的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外,还列了一个数学算式:“267-1=193707721×761838257287”。这是在1903年纽约的一次数学报告会上,数学家科尔解决了一道存在了两百年的难题——“267-1”是合数而不是质数。当别人问起他是如何解决这一百年难题的,科尔说“花了3年中全部星期天的时间”。在此,这一简单算式中所蕴含的勇气、毅力和识见,比洋洋洒洒的说教、简简单单的罗致更具魅力,也更能给学生们以深刻的启迪。

二、不宜生搬硬套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特色的、长期的和总结的过程,学校应当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照顾全面,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助推力。但是,有些学校并不立足自身实际,而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思路,甚至直接搬用某些重点学校、省规范化学校的模式。这种做法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不但与学校发展实际脱节,而且因为缺乏师生共识,难以发挥其有效的激励作用和教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每所学校都应该立足实际,科学创新,以完善的设施、得体的布局、合理的建设,陶冶师生情操,激发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永续发展。例如,在筹备“建校六十年校庆”的工作中,我们学校没有建设“校史馆”,而是将综合教学楼的走廊改建成了“校史廊”。这一举措不但省减了建设经费,以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而且将封闭式的展示改为开放式的教育,既让师生在每天的接触中感受传统,启迪认知,激发进取精神,又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不宜喧宾夺主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明确主次。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建设是载体,硬件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应以体现精神文化为宗旨,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形象建设、外观效应,走入“走形式、摆样子”的误区。而有的学校搞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了精神建设、文化建设,反而在物质建设中耗费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这种做法可谓“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确保必要的硬件建设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挖掘每一师生的潜力和智慧,创新建设形式,丰富文化内容,实现校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文化底蕴的积极开发。例如,在我校的办公楼旁有棵梧桐树,栽于1953年,与建校同期。六十多年的岁月积淀和风雨见证,这棵梧桐树寄寓了师生们深厚的感情,更被广大师生尊为“校树”。我们就在这棵梧桐树下设置了石桌、石椅、条凳,在它背后的墙壁上镶嵌了“在大树下读书”几个大字以及本校老师所撰写的“无棣一中读书赋”木质版面。这处景观设计将师生们的情感依恋和读书育人理念巧妙融合,既实现了教育激励的作用,又体现了因地制宜、有效结余的原则,并为学校增添了一处别致、厚重的景观,可谓一举数得。

四、不宜了无特色

学校应根据教育特点、区域特点、时代特点以及自身特点,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风格。但是,有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为忽视了特色建设,不但导致了校园文化独特风格的缺失,而且由于鲜有亮点而未能对学生有效形成积极性、启迪性和持久性的教育功能。其实,特色建设应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例如,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有意识地突出了这一点。还是为筹备“建校六十年校庆”,我校建造了“文化长廊”,将家乡的历史名人以及历代名家如曹操、陆游等歌咏无棣的诗文集中展示,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见贤思齐、成就自我的感情和决心。尤其是2014110日,无棣乡贤、著名物理学家张存浩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们在“文化长廊”及时增列了张存浩院士的照片及介绍文字,并意味深长地在文后缀上“下一个是……”相信学生们看到这里,绝不会无动于衷。相信这种唤醒和点燃,应该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不宜闲置浪费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实践性或实用原则,校园文化是从广大师生中来、到广大师生中去的文化。换言之,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成为摆设,校园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整体向前推进,要在师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美化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得以落实、发展和升华。但是,在不少学校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却存在或多或少的闲置浪费现象。这种状况,轻言之是未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重言之则是一种失职行为。尤其是在个别贫困地区,花大气力和金钱对校园进行打造、包装,事后却造成资源闲置、财产浪费,不只不宜不该,更应当责当罪。例如,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时刻贯彻实用原则,“不怕用坏,就怕放坏”。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开发各种文化建设资源和设施的利用率。如学校去年甫一建成LED显示屏,我们除了把它开发成“学校大讲堂”,还利用早、中、晚课余时间播放新闻和其他资讯,并借助其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师生们由衷地感到,LED显示屏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并成为他们收获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又一平台。

源头之石,改变河流的走向。学校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的精益求精、孜孜不倦,能将校园文化建设成最好,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当我们的学生们在有朝一日回望青春时能够由衷地感到,他们的生命,因为曾经得到陶冶、滋养、启迪和激励,而精神气质发生了令人惊喜的改变,他们的人生也因为呈现出瑰奇艳丽的色彩,而感谢那源头之石赋予了他们有品位、有尊严的流向……

 

(《山东教育》201812月第5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