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从教心态亟待扶正

新世纪论坛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316发布日期:2018-03-15

山东省微山县夏镇第一中学西校   陈  令

 

每年会有不少青年人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一般都会被分配到师资短缺或教师年龄结构相对老化,抑或是相对偏远的学校。于学校而言,犹如春风甘霖,青年教师的到来,不但解决了学校当下燃眉之急,更为学校未来发展带来无限活力和美好憧憬。于青年教师本身来讲,充盈着满满的期待,有了一方实现教师梦想的平台。然而,在接下来实打实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渐渐发现部分青年教师最初的工作激情、新鲜感被日常烦琐细碎的教学生活所蚕食,特别是在“修业”“修身”和教学效能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和职业精神并未如初心所期待的那般美好。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青年教师自我的迷失,二是学校的急功忘远。

青年教师层面:人在职场,心并未尽入场。青年教师无不经历了“十年寒窗”的求学苦读,毕业后的备考、笔试、面试等关乎未来安身立业的道道关隘,这期间步履是匆匆的,心理是焦虑的,精神是紧张的。一旦涉险过关,身心空前放松,徜徉在苦尽甘来的幸福与喜悦之中,压根就没有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全新的人生序幕即将开启,更具有挑战性,富有创新性,有别于过往的生命体验即将来临,缺乏对即将到来的从业的心理准备。即便是有心理准备的或从业一两年的青年教师,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所造成的落差,致使从业的初心越来越模糊不清,倦意便悄然袭上心头。心未完全归依,何以致远?

学校层面:重教学业绩,轻从教态度,急功难以望远。少数学校因师资短缺、老化,于是,便把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拿”过来直接使用,“是个萝卜顶个坑”,抑或跨学科使用。即便是师资相对均衡的学校,也常常把青年教师当作可完全胜任的“成品”使用。为追求短期的教学成绩,给每位青年教师签订“教学目标责任书”——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即便是为了鼓励青年教师有教育情怀,但又人为设置一些功利门槛。部分青年教师,为了博得学校的认可、青睐,把学科高分作为目标追求,而忽略教育品质,背离教育的初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教育情怀才是教师立足之本。从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角度上看,教师的道德素养有甚于学科素养。恰恰最重要的一课,却被有些学校忽略了。笔者认为:青年教师从入职始,如果缺乏对职业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准备,即便是暂时取得值得自傲的教学业绩,也行之不远,很快就会困于发展的瓶颈。

怎样才能帮助青年教师及时克服当下的不利因素,扶正心态,发挥优势和特长,开启职业人生的第一课呢?

首先是提升自身对从教敬畏之情的认识。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课堂是生命之花待放的百花园,只有施与知识的雨露以润泽,洒与情感的阳光以成长,才能使学生养成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多么神圣的职业。因此,教师职业不仅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之相适宜的学科素养,更重要的是对从教职业的敬畏之情,虔诚的职业情怀,崇高的道德素养。这些教师的核心素养,不可能仅靠入职前的岗前培训就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指望上岗后一两次的专家报告,或从老教师积淀多年的所谓育人情怀中就能悟化到的,而需要青年教师在平凡而漫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亲身经历,有了直抵心灵深处的震撼,继而领悟、升华、内化为崇高的敬意。但颇为矛盾的是,这种职业修为从入职始就应当有高度的心理准备。这种修炼的原动力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心中盈满了爱,身上才能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绽放,都是对身心的滋养,岂能疲惫和迷失?自然就会对教育由衷地敬畏。当然,外部的引领、环境的浸润同样不可或缺。基于此,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时不要急于向他们灌输这主意,强化那模式,不要神色凝重地强调学校面临的生存困境,不要故作深沉地把教育说得那么复杂,带着一颗对教育的崇敬之心足矣。入职先入道,青年教师在入职伊始就得认识到职业的神圣和伟大,领悟到教育教学的真谛和崇高,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抱有一种庄严的敬意,并把这种敬意内化为自觉发展成长的需求,一往情深,一如既往,这样才能体会到职业的神圣和生活的高雅。

其次是实施“青蓝工程”。传统意义上“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活动,过于关注青年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以期青年教师快速“入门”继而胜任,却淡化了对从教的职业操守和工作态度的关注,不利于青年教师良性发展所达到的高度。作为“青蓝工程”的参与者,纵观青年教师近几年的成长经历,笔者发现学校大多选配的是学科能力强,获得省市级教学能手、优质课的老教师作为导师,初衷可以理解。但要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呈现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劲势头,单凭学科知识的精深、教学技能的娴熟显然是不够的,当其达到一定高度将后续乏力。导师的职业情怀、人文素养更能决定青年教师发展的高度。因此,在师徒搭配时,要采用综合考量、自主自愿结合的原则,把爱生敬业放在核心位置。不一定是老教师,有时候,经验不一定起关键作用。选择的导师要有教育情怀,对当前教育理念有深刻的解读,对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实到位,对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和培养途径的探索有独到的见地,有奉献精神,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导师在日常工作中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融洽向上的师生关系、高尚的人格魅力,视教育为生命,给予学生的一往情深,这些隐性的优秀因子,犹如阳光和空气,对青年教师职业生命的成长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导师对青年教师引导、影响只能是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悄然无息地浸润和濡染,即所谓的身教胜于言传。这是一个长期、细腻、潜在而又有主观意识强烈表达的过程,有别于“言传”的耳提面命、语重心长,但比其更具有穿透力和灵魂唤醒的感召力。如此一来,“青蓝工程”才能真正落地见成效。

最后是定期把脉问诊,持续给力。有了对教育内涵的真正理解,带着一颗敬畏而又虔诚之心稳稳妥妥地践行在追逐教育梦想之路上,似乎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教师,理应是顺其自然的事。但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周期性长,见效慢”,是一个静心积淀、慢慢等待的过程。青年教师的倾心付出,在短时期内未必有心里热切期待得那么美好,愿景有可能化成怨情,造成心理落差,左右着工作心态,影响着工作热情。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取得一点小成绩便引以为傲,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满足当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又缺乏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不自觉中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影响持久发展的良好态势。此刻,要及时为青年教师把脉问诊开药方,设置心灵驿站,煲煲心灵鸡汤,为其续力助推。青年教师最看重的当是教学技艺和教学业绩的提升,这些是其付出价值体现和获得认可的显性要素。学校要为青年教师搭建自我展示平台,鼓励其多上汇报课、展示课,提供机会参加外出送课、赛课,见世面、开眼界,给予中肯褒奖,让其平复急躁,持守宁静,抱璞归真。另外,青年教师的成长要多措并举,从长计议,既要起好头、迈好步,引领其自觉成功,又要辅助于切实、科学、完善的保障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这样才可有效避免其职业倦怠和心灵麻木。

青年教师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富有创造激情,有想事热情,有干事能力。只要能端正职业心态,对平凡而又神圣的教育教学满怀敬畏、敬仰之情,在导师的引领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敬教乐教,今天的平常就可能成为明天的优秀。

 

(《山东教育》201812月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