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生活·生命

新世纪论坛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79发布日期:2017-06-15

山东省沂源县河湖中学   陈传超

 

一、学生是生存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倡导“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们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误区,即对有别于传统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如果不将这两者夸张地呈现出来,就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去甚远。结果,出现了轻视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倾向,出现了教育的虚无化,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的滑坡。

其实,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它应该是对现实的超越而不是对现实的漠视。在当今现实背景下,教育不可回避地承担着引领受教育者适应激烈社会生存竞争的重任,而且因为有这一重任在身,才有了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最大关怀与责任。从这一现实立足点看,我们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清醒认识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大力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优化,避免教育的虚无化。一言以蔽之,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是要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学生是生活的主人

在激烈生存竞争背景下的教育活动,容易导致学生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且是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人的地位的失落。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多样化的需要,如“安全与保障”的需要、“交往与友谊”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课外活动与精神交往”的需要、“学习与成才”的需要等极易被简化为一种需要,那就是“学习与成才”的需要。而且随着对这种竞争的过度追逐,这种正当的需要甚至会被异化为对“分数”的唯一需要,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地简化为考试、分数、排名和升学率。

很多迹象表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需求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引导,而只能从商业流行文化的温情泡沫中得到畸形的安慰,学生堕入商业流行文化的陷阱之中而无力自拔。他们的心灵被逐渐掏空,越来越变得缺乏内在追求——所以随波逐流;缺乏内在尊严——所以注重外在形象;缺乏高贵心灵——所以爱好表面热闹;缺乏真情的滋养——所以冷漠自私。

从这一现实背景出发,我们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该开阔视野,深刻认识学生是生活的主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多样化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对于学习的需要。新课程之“新”应该体现在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与尽力实现,从而避免教育的简单化。

三、学生是生命的主人

新课程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改革目标,正是为了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使教育在遵循社会的需要规定和改造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呵护与引导,使教育更加符合生命的规律,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只是符合考试的需要,而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应该在学习中学会回归生命的本质,尊重生命的价值。

不以成败得失来衡量生命的价值本来就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良知所在。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还要引导学生在生命的旅程中,拥抱生命的奇迹,在困境中保持生命的骄傲与尊严,在顺境时坚守生命的质朴与真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生活波诡云谲,让人无所适从,而生命本真的醇正浑厚,却永远让人心醉神迷。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告诫过我们。而人格的开拓与精神的高贵不是仅仅通过理性的说教就可以传承的。生命其实是不能漠视的繁盛与奢侈,灰色的生活现实不应是生命的真相。苦涩的沉重与责任是生活的规定与强制,与生命无关。生命永远属于激情奔放,放飞梦想的年轻的心灵,孱弱的心灵永远与生命无缘。

“我发现所有的一切好像都只是一种克制,就是‘忍’吧?或者就干脆是一种发泄!”这是我所能听到的来自一颗十五岁稚嫩心灵的一种最为无助的呐喊与迷茫。

维特根斯坦在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多么美好,多么年轻。生活属于理性的争锋与纠葛,生命则纯属心灵的艺术。是的,“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这就是让生命醇正浑厚的心灵的艺术,而心灵的滋养来自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对直抵生命本真的质朴状态的坚守。

我们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彰显青年人与生俱来的质朴真纯与朝气蓬勃的天性。

我们认为,教育的魅力在于引领学生通过触摸生命本真的质朴与深邃去探索人生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我们坚持认为,学校教育不能仅仅是现实逻辑的传声筒,不能只是挣扎在现实的泥潭中无力自拔,它更应该具备畅想未来的理想色彩。

 

(《山东教育》20175月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