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给学生下结论
新论语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42发布日期:2016-12-15
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 袁秋杰
在农村,如果判断一个小孩将来怎么样,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从小看到大。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孩子的成长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变化也是不可预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成人喜欢用静止的观点,及早地给孩子下结论,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它给孩子的心灵造成的伤害短期不可愈合。
据说巴尔扎克成名后,一次曾受某大学邀请作了“早期教育与成才”的主题演讲,他说:“从小看一个孩子是否有出息,看他的作业簿就知道。如果作业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美观,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出息,否则就没有出息。”演讲结束后,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迎上去递给他一本作业簿,让他看一看这个孩子字写得怎么样,将来有没有出息。巴尔扎克不假思索地说:“老人家,恕我直言,这孩子书写潦草,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老人请他看作业簿上的名字,原来这是巴尔扎克小学时的作业,而这位老人正是他的小学老师。
名人尚且如此,作为特殊群体的教师又如何呢?无独有偶,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小学时被公认为是“差等生”,老师也断定他不能毕业,并劝他退学走上社会去做临时工。他无形中接受了别人的评价,很自卑,也承认自己只具备一些做临时工的能力。在他成年时,一次偶然的智商测试,让他感到惊讶,他的智商分值达到了天才的标准,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自信。从此之后,他抛弃了别人对他的错误的限制性评价,努力工作。后来写了几本书,取得了几项发明专利,成为了一个很成功的商人,还被当选为国际智能组织的主席,这个小男孩就是维克。
这种现象在教育领域的存在是普遍的。遥想当年,笔者在高中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曾当面说我太“笨”了,一段时间内我很自卑,走不出这个阴影。而紧接着因考学无望,被老师打入“冷宫”,成为“第三世界”中的一员,被安排在与老师眼中最“差”的学生一桌,而有的老师课堂提问时也可以是跨跃式的。这样,最后一排的兄弟俨然成了一个看客,独自在被遗忘的角落里辛勤耕耘。作为老师,我是非常讨厌按成绩排位的。受各方面的影响,我们这儿的考试频率在增加,除了统一的期中、期末考试外,还有周考、月考、竞赛等花样颇多的样式,这让大家身心疲倦,忙于应付。而每次考完,最忙的莫过于那些班主任们,因为要根据成绩重新调整座位,这样经过多次考察、筛选,自然地就分出了三六九等,这些相对固定的各个群体,也就有了各自的“人生规划”及“奋斗目标”。更可怕的是,在时下的许多农村小学,班级排位也采取按成绩的做法,人为地过早地给一些孩子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而被抛弃,这不得不引人深思。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农村的家长不如城市的家长在辅导孩子方面那么“敬业”,这也是某些老师所抱怨的。试想一下,如果家长把孩子的成绩提上去了,我们这些老师又干吗呢?倘若这些所谓的“差生”一旦在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当他们走向社会时,是否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呢?
以下事例每天都会在我们身边发生:某老师为了完成职专招生任务,硬把某“差生”的家长请来,并且叫了几个同学当着家长的面来证明该生确实“笨”,不是考学的料。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自然该老师也声名远播。笔者曾记得在县城小学里,参加孩子入学时第一次家长会,就被告知“你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很难成大器”,我知道老师也是为了孩子好,但当时让我很是无语。
老师的评价,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极具“权威性”,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作为被誉为“黑夜中的灯塔”的崇高的教师职业,教师理应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负责并指明方向,去欣赏孩子,千方百计地去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独具的潜能,让孩子每天都带着微笑、自信,乐观地去追求自己多彩的梦想。否则,老师一句不假思索的冰冷话语,对学生的心灵的戕害可能是持久的,无法估量的。
(《山东教育》2016年11月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