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缺失成伤痛
新世纪论坛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09发布日期:2016-12-15
菏泽市牡丹区庞王初级中学 戈鹏飞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白蜡树,也许水肥足的缘故吧,不几年便长到碗口粗细,有两丈高,茂盛的枝叶已搭在我家的瓦房上了,刮风时会在房檐上来回扫,我决定修剪一下。这时才发现,在一人高处有一斜枝几乎和主干一般粗,我审视了半天,犹豫了半晌,最终忍痛以锯锯之。谁知,几年过去了,疤痕处一直没长好,影响了整棵树的形象。
树木尚且如此,树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树”字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少年、中年再到老年,缺少哪一个树人的环节,都不算是完整的百年树人;缺少哪一个树人的环节,都会有一种缺憾定格在心灵的历程上。
现在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一代,生活在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度里,生活在一个小康水平的家庭里,不愁吃,不愁穿。但有的孩子缺少家庭教育,有的家长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如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自然会一天一天长大,他也就尽到了做家长的责任。孰不知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不知道对孩子进行善恶、社会公德等做人教育,任由孩子自由成长,出现斜枝也不知修剪。这样一来,就助长了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
有些家长可称之为孩子的“遥控器”,把孩子往家一丢,到外面挣钱去了。抓经济本无可厚非,但首先要处理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后,因缺少父母之爱,缺少上进心,逐步变成无知少年。还有的染上了网瘾,因交友不慎被骗或骗人。这期间,家长的电话收不到面对面交流的亲情效果,既不能全面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更不能掌控孩子,说是遥控,实际上真遥控不了,结果是钱挣到手了,孩子的教育却耽误了,得不偿失。
还有些家长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给孩子亲情外,便只有单一的文化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便是写呀念呀,每天似乎都有做不完的题,几乎掌控了孩子所有能掌控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和进了牢笼没什么两样,没有了自由。这和管教差不多,他们的做法,让孩子感到上学很累,找不到学习的快乐,于是出现了厌学。家长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也感到很郁闷。
像这些,前者不太懂教育,后者不能在身边教育,再后者不顾思想教育,如此教育下去,孩子既成不了才又不会做人,即使成了才却不会做人的又有多少呢?他们还是“中国梦”的主力军吗?像这样的教育会有多少缺憾留在孩子的成长里,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挥之不去,而留下难忘的痛。那么,怎样教育孩子才能避免缺失呢?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首先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具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未来的专家。”钱老的话告诉我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树人的关键,是做人的前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知道献爱心,才懂得帮助别人;明白团结就是力量,才懂得学习,才知道学习,学习才会有动力,目标才不会偏离人生的航道。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人,一个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呢?
这也是很多家长关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做家长的要具有最起码的做人的良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家长应做一流的家长、榜样型的家长,如遇事讲道理不强词夺理,遇有人倒地主动帮扶,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拾到东西积极寻找失主或上交,自己不闯红灯也不带着孩子闯红灯,不贪污不腐败,不为了金钱出卖国家利益,等等。适时教育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可给孩子讲模范人物的故事,讲身边的凡人善举,带孩子到好的环境里去走一走,耳濡目染,这些都会对孩子或身边的人产生积极效应,传播正能量。其次,建议父母双方至少一人能经常当孩子在家时同孩子聊天,多沟通,多给孩子以帮助、鼓励和教育,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思想动向,有障碍及时疏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一来,就会很少出现教育的缺失,比在孩子的发展上出现斜枝再锯的效果要好得多。
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需从小抓起。从一开始就不让孩子掉队。目前一些部门非常关心留守儿童,不过工作还需完善,应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不要把孩子本应健康成长的地方变成牢笼,给孩子留有一个展开翅膀放飞梦想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动手、去想象,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在树人的过程中,家庭、社会的作用至关重要,学校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学校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怎样进行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既要确保教学质量,又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可见学生成才是关键,成人才是根本,先成人再成才。在全民创新的今天,教育也应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实,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警醒自己,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不合乎道德礼仪规范的吗?不合乎的应及时加以纠正,每日三省吾身。要明白,树人不只是树别人,也要不停地树自己。无论青年、中年还是老年,年龄越大越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让自己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正、走得直,才能真正地给孩子、给周围的人树立榜样,这才是真正的百年树人。
不出现教育的缺失,才不会出现难以忘怀的痛。
(《山东教育》2016年11月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