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怎样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

管理与评估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89发布日期:2016-03-15

沂水县职业学校   王道坤

 

近几年,校园欺凌现象在中小学校频频发生。恃强凌弱的欺凌者,通过辱骂、恐吓甚至实施暴力等手段,给受害者身心造成很大伤害。这引起很多家长对校园安全的担忧,“校园欺凌”因此成为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话题。该怎样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现象?一时之间众说纷纭,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实,校园欺凌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其他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些国家的校园欺凌甚至还比较普遍。那么,外国是怎样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呢?

一、提供法律保护,用健全的法制保障校园安全

美国约瑟夫森青少年伦理品格研究所的报告显示,50%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里欺负过别人,47%的学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被以非常令人难过的方式欺负、取笑或者嘲弄过。这说明美国的校园欺凌现象非常普遍。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联邦政府颁布了一些校园安全法案。如:1990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克雷利法案》,要求公立学校必须发布校园犯罪统计和安全政策的年度报告,以方便准备入学的学生提前获知相关情况;2001年通过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教育的法案》,有一个主要内容是识别潜在危险、危机准备和干涉程序、识别青少年暴力的早期预警标志并做出反应。到2011年,全美共有46个州制定了与反欺凌有关的法律,36个州通过教育令的方式要求禁止网络欺凌,41个州制定了相关政策。美国教育部门20155月公布的报告显示,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

日本校园里也经常发生欺凌事件,京都大学和一个高中家校联合会的调查证明,超过40%的高中学生曾遭受欺凌或欺凌过他人。日本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欺凌受到身心伤害,导致不去上学、性格变异甚至选择自杀。为全面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日本参议院于20136月通过了由执政党和在野党共同提出的《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案》。按照法律要求,日本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各级学校,都要设置欺凌事件的相关调查机构。如若出现危害学生生命的欺凌事件,学校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有效处置;如果认定欺凌事件为犯罪行为,学校应及时报警并与警方合作。

澳大利亚的校园欺凌问题也比较明显。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部门制定了《国家安全学校框架》。这是澳大利亚及全世界第一份国家级别的安全学校建设指导政策,矛头直指常见的校园欺凌、暴力、骚扰等问题。该法案不仅重视传统的校园安全,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安全。该法案的实施,让学校的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英国1998年颁布的《学校标准与框架法》,将制定反欺凌措施当作对中小学校的法定要求。1999年,英国首次在法律上规定中小学校必须制定反欺凌的政策。200311月,英国出版了《反欺凌行动宪章》,鼓励学校和学生签署;同年发表了《欺凌:中学的有效行动》,提出了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指导性意见。在英国,反欺凌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

二、给欺凌者必要的惩治,以期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发生

校园欺凌现象不容忽视,欺凌者对受害者往往造成程度不一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轻则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受害者的行为方式,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受害者一生。尽管中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但很多国家还是主张对欺凌者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期望通过惩罚减少或避免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美国是一个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政府提倡坚决制止在校园内外打架、谩骂和使用侮辱性语言等现象发生。一旦出现类似欺凌现象,欺凌者将会受到警告、停课一到三天等处理,学校也可根据欺凌程度的不同,将欺凌者交由警察处理或让其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当青少年有明显的伤人和敲诈行为时,执法机关会立即介入。

德国对校园欺凌现象非常重视,打击力度也很大,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对于校园里那些恃强欺弱的“小霸王”,学校反对的态度非常明确,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学校可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交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德国的“不良少年管教部门”实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英国,欺负弱小者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英国教育白皮书认为,对于本应为学生恃强凌弱行为负责但却没有负好责任的人,学校不能坐视不管;法庭会强制家长接受养育课程教育,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儿童;那些不服从这项法规的家长,将被处以最高1000英镑的罚款。英国的学校还可以开展模拟欺凌法庭,用来解决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此举虽然受到质疑,但对欺凌者的教育和震慑作用却十分明显。

三、教育引导是重要措施,可以让孩子从小远离暴力

学校毕竟是教育人的场所,在这个人员密集、成员心智还不成熟的群体环境中,针对反欺凌问题,教育手段应发挥出最大、最好的功能。学校要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和反面的典型展示,让孩子正视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

希特勒曾经将德国拖入战争泥潭,德国人民深受其害。经历了巨大的战争创伤,德国各阶层对战争的反思特别深刻。德国人民非常渴望和平,希望后代远离战争,他们的“善良教育”从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就开始了。从爱护小动物到同情弱者、宽容待人,直至唾弃暴力,德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毫不松懈。更难能可贵的是,德国人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玩具坦克为伴。德国人还有一个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倾向。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监督下,德国校园里的欺凌现象日益减少。

法国人对自身的反省也很深刻,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民族,应该从根本上加以改进。同德国一样,那些“暴力玩具”有暴力行为的电玩等,在法国也不受欢迎。法国人认为,小时候如果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用血腥来解决问题,那么,长大后很难成为爱好和平的人,至少会远离善良与仁慈。所以,法国人也十分重视教育孩子成为善良友好的人。

美国在健全法制、保障校园环境安全的同时,其实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预防欺凌教育,这种教育,从学前班就开始了。

英国也是如此。英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每年11月份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反欺凌宣传周活动,集中开展包括以反欺凌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诗歌竞赛等活动,广泛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让学生知道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应对办法。

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很有针对性,校内开设《公民教育》《法制教育》《人类社会与环境》等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创造和平环境”“与同伴平等相处”“我的权利与别人的权利”“解决冲突”等。其宗旨是反对歧视与欺凌,要求同学之间平等相待,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四、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援助,让学生生活在安全环境中

以色列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欺凌现象发生的地点大多是走廊和厕所,时间段大多是在放学后或教师监控不力时。因此,以色列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并对教职员工进行专门的教育培训。很多学校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校园安全,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让父母接送孩子、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办法虽然简单,但效果却比较好。把控好了时间和地点,加以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干预,校园欺凌现象自然就能大幅度减少。

韩国通过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欺凌的侵害和威胁。担任“警卫”工作的人员,除警察外,还有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的人员等。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保护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暗中保护学生。韩国的办法虽然被动,但照样有确实的效果。

挪威非常重视校园欺凌现象并首先在这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挪威政府非常重视教育者和管理者在防止校园欺凌现象中的作用,他们在校园里实行“欧维斯反欺凌三级(学校、班级、个体)干预方案”和“零容忍方案”两个著名的反欺凌方案,全方位实时监控学生在校园里的活动,一旦发现有欺凌的苗头,立刻找有关学生谈话化解矛盾,力图将欺凌现象消灭在萌芽中。挪威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挪威的反欺凌效果非常明显,校园欺凌现象逐年减少。

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教师在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及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学生遭遇欺凌现象时,可以打民间公益组织的反欺凌热线,得到相应的教育援助,也可以把自己的遭遇写下来放到学校的专用信箱里给老师看,让老师有机会适时介入,制止欺凌现象的发生。20053月,英国政府任命首位独立专员,负责处理包括欺凌在内的青少年事务。英国政府每年都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应对校园欺凌。

 

(《山东教育》20161、2月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