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是汇聚正能量的强大引擎
管理与评估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70发布日期:2015-03-15
聊城市教育局 哈宝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工作部署,聊城市教育局党组确立了全市教育“321”工作思路,即: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师德建设、立德树人”三项重点工作,实现“事业和文化”两大目标,打造“以三项工作为支柱、两大目标为追求的聊城教育品牌”。首次提出了教育文化目标,要求在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培养树立“崇教尚学、大气兼容、担当奉献、创新奋进”的教育文化,汇聚发展正能量。
一、教育文化是推动教育事业繁荣进步的精神动力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在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培养树立教育文化,汇聚发展正能量,就是要用积极先进的文化,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塑造教育工作者的美好心灵,丰富教育工作者的健康情感,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智力水平,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活力,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精神,培养树立一种文化就是塑造一种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精神状态决定事业的成败。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不断激发自身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内生动力,成为人们攻坚克难、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因子;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并转化为强大的动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地反击,后来居上;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最后胜利;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把平平常常的事情干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原来能干好的事情可以干得更好,原来没有希望的事情也可以奇迹般地干成功。
3.教育文化是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显然,当代中国教育理应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教育文化也理应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教育,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当代中国教育,应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而获得丰厚的滋养。所以,根据形势变化,结合全市教育工作实际,我局党组在“321”工作思路中明确提出了在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培养树立“崇教尚学、大气兼容、担当奉献、创新奋进”的教育文化目标。教育文化是推动教育事业繁荣进步的精神动力。
二、教育文化为教育品牌注入源头活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的规划、明确的目标是教育文化发展的先导和依据。实现文化目标能为教育事业跨越发展提供肥沃土壤、注入新鲜血液,为打造聊城教育品牌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原动力;实现文化目标关系到三项重点工作的落地生根,关系到今后一个时期“321”工作思路的顺利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目标又是“321”工作思路的引领和关键。为此,要充分认识、深刻把握“崇教尚学、大气兼容、担当奉献、创新奋进”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要义。
1.崇教尚学
“崇教尚学”是由教育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这是教育文化目标的“本”。“教”的内涵丰富,既是指教育,也是指教学,也是指教师。“崇教”就是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崇尚教育、热爱教育的职业理想,立足教学,乐于施教,坚守职业道德。“尚学”就是崇尚学习、终身学习。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时时学习的理念,养成崇尚学习的文化风气。既要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规定,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崇教尚学”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成为集体自觉和个人自觉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
2.大气兼容
“大气兼容”是对教育工作者做人、处世的要求,这是教育文化目标的“真”。“大气”指有气派、肚量大,做人要大气就是做人要有肚量,不斤斤计较。做人要“大气”,首先要有胸怀,要有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其次,做人要大气,一定要有眼界。那些在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的,都是胸怀坦荡、大量宽宏、大度豁达、眼光高远者。“兼容”就是要有包容之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兼容”扩大了“容”的范畴,内容更深,层面更广。心的容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兼容”体现的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处世之道,是一种大智慧,更是一种做人的肚量和人格的伟大。
3.担当奉献
“担当奉献”是由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决定的,这是教育文化目标的“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担当”释义为担负、承担。往大了说就是一种责任感或者使命意识,往小了说就是不怕困难、敢担事。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修养,砥砺思想品质,提升能力素质,切实做到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奉献”,就是爱,是对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在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用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大家的无私奉献编织出教育事业的美好蓝图。
4.创新奋进
“创新奋进”是对教育工作者奋力拼搏、与时俱进的要求,这是教育文化目标的“美”。我们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没有一项不是源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提高,就没有进步,就不能立于不败之地。“奋进”就是振奋向前,奋勇前进。不论是全市的教育,还是一个县的教育、一个乡镇的教育,都得奋力拼搏,奋勇前进。整体工作要居中上水平,单项工作要争创全乡、全县、全市、全省、全国一流。没有这样的气势气概或者态势,我们就不可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大力培养树立教育文化,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1.要提高认识
教育文化建设是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综合改革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落实“321”工作思路凝聚教育工作合力的题中之义,是打造聊城教育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大力培养树立“崇教尚学、大气兼容、担当奉献、创新奋进”的教育文化,汇聚发展正能量。要认真领会教育文化目标内涵,充分认识教育文化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凝心聚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落实,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2.要制定计划
要实现教育文化目标,必先制定详尽的计划。教育文化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创建工作,而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教育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议程,纳入季度计划、年度计划和长远计划。要结合教育教学规律,以目标为指引,可以几项工作齐头并进,也可以分解目标着重把一两项工作重点抓好,尤其要突出抓好“崇教尚学”,这是根本。要在教育文化目标的引领下,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县(市、区)教育文化”“乡(镇、办)教育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
3.要常抓不懈
大力培养树立教育文化,关键是行动,关键是落实,关键是常抓不懈。大力培养树立教育文化要坚持常抓不懈,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结合实际上下功夫。要使教育文化目标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增强目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结合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日常生活,把目标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转化到行为方式上来,渗透到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去。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教育文化目标的学习宣传融入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真正培养树立起“崇教尚学、大气兼容、担当奉献、创新奋进”的教育文化,汇聚发展正能量,引领教育各项工作健康发展,认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山东教育》2015年1、2月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