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眼里该看到什么

新论语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94发布日期:2013-09-15

沂水县第二职业中专  王道坤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校长总是用挑剔的眼光评价政教处工作,他看到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问题,而且往往拿这些小问题衡量全盘工作。校长认为,政教处近段时间成绩不多、问题不少,原因是人员靠不上、工作有纰漏、管理不精细,需要在思想上好好反思,在行动上好好补偿。坐在会议室一角的主任脸色红涨、情绪抑郁。虽然没有辩解,也没有表态,但说实话,主任的内心里却没有认可校长的全盘否定。他认为校长只看到了缺点和失误,没有看到成绩和全局,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是不负责任的以偏概全。

校长的做法让学校的中层干部们陷入了沉思。这到底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呢,还是小题大做、吹毛求疵?到底是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呢,还是官僚作风、拿捏别人?深深思索之后,大家一直认为,校长的看法有失偏颇,校长的评价有失公允,显然是放大了缺点忽略了成绩,只看到局部没有看到全局,似乎有“在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因为没有客观评价中层干部的工作成绩,校长的评价也就丧失了应有的激励作用,甚至成为堵在中层干部心头的疙瘩。

说实话,校长是学校内把握大局的人,以谋划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为己任,重点工作是宏观调控,眼里要有大局,要看到整体和正面的东西。学校人员集中,工作千头万绪,即使校长本事再大,往往也是分身无术,永远不可能大包大揽学校内的一切事务。具体到每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教师队伍管理,其实都是中层干部在做,校园内的每一点变化,学校管理的每一点成绩,都是中层干部勤勤恳恳不断努力的结果。中层干部承担的工作是具体实在的事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他们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可能比校长还重。校长要信任中层干部,相信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更要相信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多栽花少种刺。检查和督促是必要的,但校长检查下属的工作,应看整体和主流,要站在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的角度,充分肯定工作成绩,大力表扬工作热情,让下属在心理上得到温暖,在思想上产生激情,在行动上产生动力。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教干,正面肯定永远都比随意否定有更积极的效果。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校长眼里也应该看到缺点,看到不足,看到遗漏,但要有“瑕不掩瑜”的心理判断。校长也不是不可以指出下属的缺点或者工作的缺憾,但这样的评价要慎之又慎,要站在更好激发创新性工作的基础上,而不能抓小辫子、以偏概全,更不能扣大帽子、抡大棒子。发现一点小问题,可能是校长眼尖,或者是校长评判事务的标准跟一般人不同,只要不是故意挑刺,都可以理解,用温和的方式指出来,下属完全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并乐意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乐意用更缜密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乐意用更积极的态度创新性地开展工作。相反,如果满眼的清洁看不到,偏偏抓住地面上的一点痕迹做文章,或者看不到经常的管理措施、正常的管理秩序,偏偏拿一次偶然的失误否定全盘工作,那就给下属留下“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的印象,给人留下“故意整人”的把柄;如果再拿这些小问题“说事”,那就不单单是工作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了,很可能会在人格上出现问题,有失校长的风度和气量。这样不但影响了校长在中层干部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了校长的威信,甚至在中层干部的情绪对立之中,让校长的决策缺少执行的力度,严重时,可能使学校整体工作陷于被动局面。

校长不单单是一所学校的掌舵人,更是一所学校强有力的“引力场”,是学校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校长应该有带领众人奔向光明前途的责任和担当,在为人处事上为师生做榜样,用良好的形象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即使做不到这些,起码,校长应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下属的工作,用公平的态度评价下属的成绩,要看到成绩,看到付出,看到大局,多肯定,多鼓励。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校长都应该有的态度和做法,实际工作中也不难做到。如果纠缠于细枝末节,或者沉湎于官僚作风,不但会让下属心灰意冷,还会让他们因失望而离心离德,学校管理工作也会因此走向极端。

 

(《山东教育》201378月第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