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考试”当教育

新世纪论坛来源:利津县北宋一中 牟利梅查看次数:232发布日期:2011-11-15

最近突然发现周围很多人在议论“教育简单得只剩下考试了”这一话题,并且质疑“我们的教师怎么了?只管教学,不做教育,就知道将考试当作自己的武器”。

很显然,这是把属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普遍问题加到了我们的一线教师身上,认为他们是想当然的“应试教育”缔造者。

教育只剩下“考试”,到底谁之责?这好像是一个不简单的命题。提出这个疑问后,我就感觉到了教育的责任与沉重。

大家都知道,目前评价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教学成绩,成绩不好就不是好老师,这可是硬道理。考试卷子也是以“题“的形式出现。分管市县长跟局长要成绩,局长跟校长要成绩,校长跟教师要成绩,教师自然要跟学生要成绩。而做题,加班加点反复训练,这是老师们一致认可的可迅速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它见效快、风险小。

在一个学校生态环境里,教师们为了“自己的成绩”,在课堂上拼命地讲题,不管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实际,不管课堂的有效与有趣。为了抢夺学生的课下时间,狠狠地布置大量的作业,你布置的占半个小时,他布置的占半个小时,好几个学科加起来就会不下于两个小时。在国庆节7天假日里,听说有些学生的试卷竟达30页,在与众多家长和教师闲谈时,这个话题总也绕不过去。我们的教育就这样被恶性污染着!

那校长干什么了,看着不管吗?大多数的校长哪有精力关注这些,他可能还会大加表扬那些靠加班加点教学的教师呢,因为有了这些“勤奋”的人,他就能放心地脱身了。

有些校长是想努力为此做点事情的,但他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在人人追求分数的环境里,你喊师生减负增效,你喊教师专业发展,你喊学校文化建设,你喊课程开发研究,人家可能就会说,歇歇吧,说不定明年就会把你调走;下一届局长还不知是谁,自身都难保,还是看得近一点,抓点成绩讲究现实吧。

作为一线教师,也有类似的顾虑,今年我教这个年级,明年不一定还安排我教。还有,这个校长一套,换个校长又一套,还是关注当下成绩最划算,谁也不得罪为妙。否则我的考核怎么办?我怎么晋级,我的工资怎么提高,说不定有一天把我就调离该校,或被解聘啊。

就是局长,也有这样的心理,我得抓好成绩,我得要政绩,考大学不出名牌怎么向领导和社会交代?你校长不出成绩,就要向你问责,不换思想就换人。而政府领导呢?也是关注每年的成绩,关注的是考了几个名牌,多少本科。对于如何通过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就思考得少些了。

家长的心理,更是如此,好像孩子一天到晚都趴在书上学习就是好孩子,关于身体啊、个性啊、创新啊、品质啊等,不再重视,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啊。即使孩子有了点空闲时间,还得不惜重金和精力为孩子找各种培训班,学生在学校享受的是“平等式”教育,在家却是一套“因材施教”的成长体系,教育被人为地颠倒了。

现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这不是爱,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

大家都明白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师生的生命成长,大家都信奉高效课堂的变革,能让孩子走“当前成绩好、未来发展优”的“轻负高效”之路。教育不仅仅是应付考试,它还包括学生的生命成长与终身发展。但是这些教育信仰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却异常艰难。

政府评价应该是考察政府责任是否到位,投入绩效如何,考评学校,回应社会。学校的评价应该是自我评定,加强学校管理,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发展。对社会而言,评价则体现公共财政投资情况,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等。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做好引领,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方案。家长应该顺应孩子天性,摒弃包办思想,还孩子自我选择权利,视成“人”教育为重点。

也就是,政府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把“全面建设合格学校”作为政府教育工作应该达到的基本目标。学校要全面贯彻课程方案,把国家课程方案落实好了,素质教育就有了基本保障。教师要全面培育合格学生。我们必须把教育发展、教育质量、学校办学的着力点放在面向每一个学生上。

大家都应该把“时间、健康和能力”还给孩子。在打好基础的过程中,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独立生活等能力。

这就需要靠自觉,靠有一种民族危机意识,有一种成长忧患意识。需要社会和国家建立起公平、公正而富有效率的制度以及对于这种制度的敬畏、落实与履行。如果这种大环境营造好了,那我们的教师就绝对不会再用“题”来做教育了。他们就会自觉地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就会倾心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就会关注学生的人格与成长。他们的课堂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个性徜徉、师生生疑质疑的地方。教师就不再有倦怠感,因为他们从此享受到了教育的创造性和生命价值。

 

(《山东教育》201110月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