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的 个性魅力
新论语来源: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中心中学 王金山查看次数:237发布日期:2011-06-15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说是在一个班级里面,学习很差纪律很差名声很差的同学最终都成了形形色色的老板,学习好纪律好品德好的同学最后都上了大学,后来成了为老板打工的。莞尔之余,以一个当了十三年班主任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班里所谓的“三类生”,回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蓦然发现,笑话中所讲的绝非仅仅是臆想中的幽默,有时就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的平台上。
办公室每天都有各班的同学往来穿梭,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个办公室热门群体中除了各科课代表以及班干部之外,不乏各个班级的后进生们,即现在称呼的待优生们。虽然称呼上的改变体现的是对他们的尊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老师们和同学们心中往往这种改变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他们进办公室一般是挨训的,受教育的,或者是帮办公室干活的。我们更多的是盯住了他们成绩的一塌糊涂,而忽视了他们的成绩之外的一切。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同样一件事情,交给一名“差”生做,结果我们往往会有种受眼睛和心灵欺骗的感觉。他们除了能很快做好事情之外,还会额外地做出一点花样来。譬如,帮办公室扛桶水吧。“差”生不过五分钟就把水放在饮水机上,而“好”学生往往会问些诸如“水房在哪里”“找谁开水房的门”之类的问题,这些“差”生门往往只有一个词,那就是“没问题”。忽有此想,“差”生,他们身体内思想中充满个性魅力的一面,我们曾经忽略了多少?
他们往往拥有坚强的心理素质
也许是平素里我们唯一看重的一点——学习成绩差,我们,包括老师,社会杂流,甚至他们的父母,都给了他们一个特色的定义。训斥,站办公室,有色眼光,鸡毛掸子,如冰刀雪刃般侵蚀他们的肉体与心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有火的煅烧。他们也是一样,自小煅烧到现在,皮肉结实了,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心理的承受能力。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他们统统占全了,剩下的,天降的大任不给他们给谁?他们不做老板谁做?再有批评教育掸子伺候,我们看到的他们往往面容沉静,甚至微笑面对,同时还能跟你嬉笑着谈天。所谓老师越生气,他们越镇定。出门不过三分钟,就能听到他们跟伙伴们爽朗的笑声。再次见到你,哪怕你依然手握教鞭,他们仍然会陪你同行。
他们的交际能力特别强
看看校园里,哪里依偎了一群人,扒开看看,核心保准就是我们眼中的“差”生。商店关门了,他们要买东西,阿姨先是虎着脸拒绝,但是不过一会儿就满脸开花了,乐呵呵地打开门让他们如愿以偿。甚至有时候门卫也会为他们中的某个人开绿灯,在没有老师签字出入条的时候放他们出去。所以,不要只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面对标准答案的时候更多的是保持缄默就认为他们在这方面弱于优秀生。举个例子。我曾经把校运会时拍的一些照片附上激励语贴到了班级墙上,其中有位平素不爱学习的同学同意后又不乐意了,非要揭下来,当然,这是不行的。她足足跑了我办公室五次,走廊拦截了我七次,不停地提条件,不停地提出改进意见,不停地答应我的条件,最终结果是如她所愿了。
他们的信息量特别及时丰富
看吧,课上还乖乖趴着的他们,只要老师一走出教室,教室立刻就成了他们的天下。张三李四的各种传闻,快男快女的喜好歌曲,明星的坊间传闻,网络上报刊上的新闻速递。上到航天飞机卫星上天,N国骚乱,下到老师生日,谁跟谁是同一天出生的,谁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精彩经历,无不是他们的谈资,眉飞色舞,抑扬顿挫,如数家珍。等我们上课告诉同学发生了什么新闻的时候,也许对他们来讲已属旧闻。唯一不足的是,考试的应考点记得不是很清楚。
他们的身体素质特别出色
体瘦的晃悠,体胖的蹒跚,不胖不瘦的还发虚。这简直成了现在一般学生的通病。不过看看平时校园里最常跑的,看看班级里最不感冒发烧的,看看开运动会时你班级里面的主力队员,有多少不是我们的“差”生?一百米决赛,三千米长跑,那飞扬在发端的蓬勃朝气,那呶呶鼻子勾勾嘴角满眼带笑的逼人青春,那站在领奖台上振臂高呼的,又有多少不是我们训斥下教鞭下冷眼下低眉顺眼的“差”生?
他们特别爱劳动
爱劳动是美德,可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爱劳动。该发书发作业本的时候,把书本扛上四楼可不是轻快活。你在班里喊一声“谁跟我去干个活”的时候,有的学生会低头作业,有的学生会看着你屁股不动,最先跑出来的都是他们,而且争先恐后,满脸都是笑。办公室里帮忙扫个地倒个垃圾的,在我们做之前他们就已经做了,嘴里还不停地说:“老师,还有什么活儿?”爱劳动,乐于奉献,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甚至是乐此不疲,这是不是该是我们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是不是该是我们老师大力树立的学习典型?
此外,他们最多才多艺
元旦汇演、校园文化节,唱个歌跳个舞弹个吉他,最是他们居多。
他们的人缘特别好
班级里面最终定位(除非班主任指定)的班干部,除了学习委员,其他的各个岗位基本是同学们推举他们掌握着。只要不涉及学习的评选,他们的选票往往是遥遥领先。
还有点不知道该不该说的,毕业后见了我们最亲的,常找我们来玩的,常给我们打电话问好的,也往往是他们居多。
也许他们还有一些个性魅力我们没有发现,不过写到此处也已经汗水涔涔了。
我们到底忽视他们多久了?
(《山东教育》2011年5月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