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减负背后的隐忧

新论语来源:桓台县索镇实验中学 朱锦颖查看次数:234发布日期:2011-03-15

 

近年来,山东教育界通过行政手段在中小学刮起了一股减负风暴,措施得力,收效明显。现在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从时间上来看确实减了下来。山东的做法已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并被其他省市纷纷效仿。但是,学生减负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问题已经在教育工作中造成了负面影响。现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多了,在这充分的业余时间里,学生们由于缺乏家长和学校的有效监管,他们的业余时间大多被一些无意义的、单调乏味的自由活动给消费掉了。在此环境下,学生们养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表现在学习上,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合作意识差。他们的这些行为表现对他们的在校学习和今后的人生发展已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如果相关部门不给予应有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此风的蔓延对教育的危害将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减负工作无可厚非,但学生的减负问题不单单是学生的在校时间长短的问题。现在学生减负工作最大的成果主要是大大压缩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学生的在校时间虽然被大大地压缩了,但压缩下来的时间学生们去干了些什么,却很少有人去过问,去关注。现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多了,但家长们却大都因忙于生计和工作而无暇去顾及他们的孩子,学校也害怕沾上加重学生负担的嫌疑,或因安全责任问题,不敢或不愿组织学生去进行一些学习之外的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这样,这些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学生虽然有了属于自己支配的相对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但在这段时间里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必要的监督和正确的引导,好奇心和可塑性极强的学生们往往把握不住自己,经不住各种世俗的诱惑,去干一些本不该他们这个年龄段去做的事情。现在的社会环境充满各种诱惑,正好满足了青少年乐于接受和享受刺激的心理。于是,学生中的好多人便背着家长和学校出入游戏厅、台球厅、歌舞厅等青少年不宜出入的场所。在这些场所,他们很难抵制一些不良诱惑,渐渐的,他们的思想便会发生偏差,时间久了,他们便对学习变得不感兴趣了,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实际上现在好多学生的学习已经出现了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减负有着某种联系,这便是减负后学生们充裕的业余时间在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中被无端地浪费了。

给学生减负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中小学生减负不单纯是时间减负。如果仅从时间上去减负,就认为学生的负担减了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减下来了,但精神上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由于他们的业余时间从事了一些他们不该从事的活动,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因完不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回到学校以后他们又担心老师的检查和批评。这样一种两难的矛盾心理让他们在精神上受着煎熬。现在的学生们大多扮演着学生和社会人的双重角色,这种双重角色让他们呈现出一种双重人格。这种双重人格犹如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让学生们每天苦不堪言。实际上学生在校时间的减少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青少年心理特点往往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这些特点,如果能正确加以引导,都是优点。反之,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或引导失当,这些特点就会变成缺点。这是因为他们的自制力太差,价值判断往往过于极端和偏执,让他们不能合理并充分地利用这充裕的业余时间去做一些对自身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行政手段减负确实力度大,收效显著,但问题是减负之后相应的配套措施并没有及时跟进,致使学生减负后无事可做,尤其是农村学生更是找不到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按理说,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从事一些学习之外的有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形成某一方面的技能。但现实是学校因怕沾上加班加点的嫌疑以及安全责任等问题,把这些本来应该开展的课外活动进行了压缩或统统地取消了。只要学生按着上级制定的作息时间到校、放学,一切就万事大吉了。在这种不求有功只求无过思想的引导下,学生们的成长环境变得复杂了起来。现在的学生虽然在校时间少了,但厌学情绪却有增无减,不但师生关系紧张,就连与家庭的关系也不够和谐。现在的问题学生让学校和家庭真是苦不堪言。

仅靠一纸行政命令,从时间层面上去减负显得过于简单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家庭、社会、学校联动的系统配套工程。因此,现在在时间上减负之后,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通过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科技活动陶冶心灵,丰富情感世界。而这些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是很难办到的。总之,减负后出现的上述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了。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