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管理也应防走极端

管理与评估来源:高密市姜庄中学 孙文朋查看次数:236发布日期:2011-03-15

在当今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管理在不断地创新,不同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地涌现。教育文化管理模式作为文化管理的一个分支日渐成熟。教育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是对“人治”与“法治”的超越,是教师共同价值观的血脉。教育文化管理在实践中也大大改善了实施强硬“制度管理”所带来的弊端,是公认的治疗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

现在,文化管理备受推崇,我们不能不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在推行文化管理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走进“下一个误区”。翻开十年前教育发展史可以知道: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中小学教育开始由人治管理逐步转入法治管理,教育秩序由松散走向规范,从而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但在制度管理过程中,消极因素也相伴而生,特别是以“一年一度的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让教师明显感受到生存安全的威胁,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丧失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平静和沉潜,越来越多的教师变得亢奋、短视和浮躁,甚至疲于应付;有些学校物质刺激越高,教职工的怨气越大;个别管理者甚至将规章制度当作整人的“杀手锏”,致使教育内部关系紧张……

究其根源,不是法治管理不对,而是法治管理走向了极端。

一定程度上,教育文化管理是对制度管理的纠偏。随意打开报刊上有关教育文化管理的文章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文化管理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注重文化管理是历史的进步,这本身没错,但字里行间明显有轻视人格管理,忽略制度管理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否则文化管理之路也走不远。

为此,笔者呼吁:在文化管理中,校长的优秀人格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都不能被忽视。

综观各种管理模式,有人将其概括为人格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三种主要模式。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等就是对人格管理的肯定。它注重的是依靠管理者的个人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威望潜移默化地影响被管理者。但问题也很突出:一是人格管理要求校长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有坦荡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有不计私利、克己奉公的境界。唯有这样,校长的人格才会令教职工敬仰,校长的领导力才会令教职工诚服,校长的思想、品德、言行、风范才会影响教职工的思想、品德、言行。另一方面是一个校长在任时,可能师生人心思进,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得以快速、有序地发展;一旦离任,则“人走政息”,学校也回落到“泯然众人矣”的境地。由此可见,人格管理上连续性的缺乏,不利于学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社会上对“教育家办校”的呼唤实际上就是某种程序上对人格管理理念的回归。

“依法治校”是很多学校普遍采用的以制度管理为特征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学校行政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原则、国家法制法规,通过制定科学、详细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科学地协调、指挥和组织学校师生的活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比较容易做到规范有序、全面细致,教职工有章可循。但制度管理也有不足:制度是刚性的,制度在规范工作时,容易出现“一刀切”;制度在规范“人”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在约束人的同时,也往往会压抑人们的精神追求。

学校文化管理以人为本,关注和引领师生的发展和精神追求,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生命激情,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名师生的精神家园,有连续性和先进性。学校文化包括三种形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独特的校容校貌、舒适的工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信念追求、人文精神等;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经过长期运行、反复修改、全体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由此可见,学校文化管理并不排斥制度文化。不知大家注意到这么一个现实没有:实施“没有制度约束”的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后,个别人受益了,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利益却受到了损害,这恰恰违背了我们教育文化管理的初衷——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由此可见,三种管理模式中,从人格管理发展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三种管理模式的关系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后者并不完全排斥前者,相反是汲取了前者的精华。校长的优秀人格是学校搞好管理的前提,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搞好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不同的学校会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一所学校随着自身发展的变化对这三种管理模式的运用也不同。

在推行学生文化管理中,我们应注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校长、教师、学生等人的方面;校容、校貌等物的方面;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方面,也包括制度、行为方面。行动研究中,要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注重整体建构,细工慢治,不能奢望一蹴而就。

学校文化管理要加大各级各类培训,搭建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平台。只有教育者素养的提升了,学校文化形成了,学生才会在良性环境氛围中耳濡目染,熏陶感悟,潜移默化,厚积薄发,建构终身人格。

让制度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制度本身就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本身也是形成精神文化的基础。在人本化管理中,对各项制度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方面让制度“刚性”更强,另一方面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和引领师生发展与精神追求,努力寻求理想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从而让遵规守纪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