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刍议理想课堂之“师道
新世纪论坛来源: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中学 孙杰查看次数:248发布日期:2011-03-15
目睹课堂教学之现状
若干年前,当第一次听到钱梦龙先生说“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时,不禁怦然心动;而今“品”来,更怵然惊心:当下课堂教学难道不正是“楚歌四起”吗?“悲壮”的教师、沉闷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怎么啦?
三思课堂教学现状之原委,“冰冻三尺”又岂是“一日之寒”。
“传统教学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定格在抽象的科学世界和符号世界之中,缺乏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全面观照,课堂蜕变成了一个‘物的世界’。”俨然“鸟笼子式的教育”,“其价值旨归不是‘人’这一受教育的对象本身,而是‘人’所附带的某种量化的形式‘分数’。现实教育是教育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对被教育者进行‘肆意蹂躏’和‘无情压榨’”。在“唯应试是图”的功利教育中,“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已完全沦为了‘第三世界’。”教师的付出,教学的价值,用分数来计算,永远被不等价地低廉着。教师也总是在“素质”与“数值”的夹缝中求生,尴尬窘迫地侥幸存活,苟延残喘地痛苦挣扎。一招一招地教学生钻出题者的圈套,一套一套地引学生夺取并不标志自己能力的分值,教得痛苦不已,教得羞愧难当!为了分数,逼着自己去背叛教学;为了指标,把课堂里的生命,训练得不成人形!枯燥着课堂的枯燥,痛苦着教学的痛苦。
……
仰望理想课堂之“星空”
笔者身处教学一线,深陷应试泥潭,深刻体验着课堂教学的死寂,也深刻感觉着施教群体的严重封闭与致命内伤。笔者学养浅薄,却狂妄热切想象着,饱含激情追寻着理想课堂。教育现实积重难返,我们无力改变什么,但是呐喊不止,哪怕铁屋子中的人多醒一个,我们都可以少一分孤单,多一分希望,借以舔舐课堂教学之苦痛,期以仰望理想课堂之“星空”。
什么是理想课堂?王崧舟老师认为:“理想课堂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而无论哪一重佳境,都要求教师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都要求师生共同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都要求课堂教学彰显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任玲老师也认为:“理想课堂并不是可以用分数量化的。有良知的教师,应该懂得教学的真正价值,不甘心于做应试的英雄,而做滋润学生一生成长的甘泉,这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教师只有具备这等胆识与才情,并付诸努力,素质教育才不会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是的,教育的价值旨归应当是“人”,是“人的优化”。“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对象”。“修道谓之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正是旨在要求为师者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关注其精神成长,启迪其情怀德性,为其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吗?
一言以蔽之,理想课堂是生命的学问、生命的修养、生命的教育。理想课堂要求教师在将自己的才情和智慧投向外在于生命的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应去观照人的精神、心灵乃至整个生命。“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
探微理想课堂之“师道”
如何构建理想课堂?首先要“给思想松绑”,即需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把“唯应试”的沉重枷锁卸下来。“要放飞学生的心灵,首先教师自己要站直了;如果教师都情不自禁地蹲了下去,甚至总想着趁势改为跪下,那么,学生恐怕只能趴在地上了。”构筑理想课堂之前提乃教师自身摆脱种种禁锢和牵制。而这又岂在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又岂在只言片语?但可以肯定的是理想课堂之总设计师定能“在创造精神生命的工作中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年轻一代的生命,在塑造心灵的劳动中用自己的心灵造就年轻一代的心灵”。笔者谨在此就理想课堂之“师道”聊表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尊重学生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应充满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尊重学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尊重学生?李镇西认为: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就其实质是一种师生相融的“零距离”的心理关系,而真正达成“零距离”则并非易事。
首先要求尊重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尊心是人在人格的完整和尊严中实现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功能。伤害自尊必然伤害着人一生的发展。自信心是“人们成长和成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有研究表明“在成绩差的学生中约有1/3是缺乏自信心所致”。因此“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可想而知,充斥横加指责与讥辱体罚致使学生丧失自尊与自信的课堂,岂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恰恰相反,倒是戕害人性的屠宰场!
其次要求承认并允许学生个性地存在、差异地发展。“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正如世界上无法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存在。当下“数值”教学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不信任人的天性,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应当适应每个人的个别特征。”因此,尊重学生就是充分承认学生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存在。那么,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就不是去磨平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是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地发展。
(二)价值引导
何谓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为授业,‘育’是怡情;‘教’是知识传授,‘育’是心性培养。”“‘育’才是教育的根本,它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教育是一个由“教”而“育”,因“教”成“育”的自然渐进过程。而现实是“教”功利化“育”边缘化,“教育”已退化成“教”而隐没了“育”,因此也就没有了心性的培养,也就没有了精神的滋润。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课堂教学的种种困惑与无奈也就见怪不怪了。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应致力于理想的人的培育,而理想的人应该是‘全人’。教育的理想与目标就在于使教育成为真、善、美、圣四项绝对价值的创造工程……”在网络和后喻文化时代,教师可能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但是教师永远也推卸不掉的重任是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
首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主流价值来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中有“自主选择”,因而与自由、独立、人格尊严相关联;“生活”中有“目标追求”,因而与需求满足、价值导向相关联;“生活”中有“个性发展”,因而与社会道德、精神交往相关联。因此,社会主流价值不应是外在于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律令”“教条”,而应是根植于生活、合乎人性、有助于人个性成长与人格完满的社会性要求。价值引导的本性在于生活体验、生活理解。
其次,正视价值冲突。社会的进步势必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多元价值观的论争、分歧乃至对立、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学者肖川认为“这种价值冲突,恰恰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因为价值冲突对于学生感悟社会文化的多元性,确立主体性的价值批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言以蔽之,价值冲突是人的自由发展和个体的主体性人格确立的内在动力。
……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 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理想课堂,首先是“人”的课堂;而“人”的课堂,必先弘扬“师道”。
仰望星空,也许失足泥潭;坐井观天,却永为井底之蛙。教学改革的步伐不应面对荆棘而中断探索,思想解放的翅膀不应遭遇风暴而停止飞翔——因为那一堆燃烧着教育激情与信念的火焰,始终闪耀在你我的前方……
(《山东教育》2011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