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深刻把握实施海洋教育的时代价值
教育评论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9发布日期:2025-10-28
井光进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演进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2024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要求“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于山东、青岛而言,如何创新实施海洋教育,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转化成各级各类学校的行动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也蕴含着深远的育人价值。
从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看海洋教育。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应当与建设教育强国协同融合推进,这也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角度看,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让中学生对此有更加鲜明的认知和根植内心的认同。从面向科技最前沿的角度看,近代海洋科技落后的创伤不能忘记,新一轮海洋科技发展中蕴藏着民族复兴的契机,需要激发学生投身其中的热情和意志。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看,海洋领域有无限可能,也是党和国家布局未来的希望所在。从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看,海洋医药、海洋生物等资源丰富,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为促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多保障。海洋强国承载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浩瀚海洋理应成为新时代中学生探究、学习和认知的重要领域。实施海洋教育大有必要,也大有可为,值得重视和推动。
从人才培养规律看海洋教育。从中学生的成长轨迹和认知规律角度,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有关要求,实施海洋教育可以提升初、高中学生四个方面的素养。其一是向海图强,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增进其对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认同感,培养其心向海洋的意识和认知。其二是开放包容,体现海洋特质,拓展学生的格局和胸怀,以更广博的思维来看待人生、看待时代,培养他们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其三是探究志趣,主要是与各学科,特别是科学教育相融合,强化学生投身海洋科学、从事海洋科技、追逐海洋梦想的意识和能力。其四是和谐共生,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人与海洋和谐发展、友好相处的精神,滋养人文情怀,繁荣海洋文化。基于这些育人素养,以初、高中地理课程为依托,融合科学课程,各级各类学校综合设计系列校本课程,开展各类涉海活动,开展项目式、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把海洋素养和蓝色梦想根植于每位中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其人生发展志向。
从山东的省域特质看海洋教育。山东有着全国近六分之一的海岸线,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省是必然选择,高度重视并推进实施海洋教育恰逢其时。山东既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省份,也承担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任。将区域战略、发展机遇与海洋强省建设融合起来,全域实施海洋教育,是基础教育战线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发展大局的需要。青岛市在中学生海洋素养培育方面,按照素养标准先行、课程开发跟进、资源统筹支持、平台搭建助力和评价体系保障的实施路径,为区域实施海洋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应当结合山东实际,将海洋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培养担当海洋强国大任的未来人才。将海洋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打造海洋科学特色课程,激励齐鲁学子向海图强。将海洋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相融合,开发独特的数字化海洋场域,融入学校育人体系。将海洋教育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红色基因传承,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实施海洋教育,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海大回信精神”为指引,围绕强国建设、遵循育人规律、立足山东实际,将其作为重要育人导向,汇集资源、搭建平台,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躬身向海图强的齐鲁学子,为推动海洋强国、强省建设筑牢人才和科技根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
(《山东教育》2025年10月第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