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教育根基 培育时代良师

弘扬教育家精神 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6发布日期:2025-08-27


中共滨州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人无精神则不立,师无精神则不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中华教育文明的精髓凝练,蕴含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诲人不倦”的师者仁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在新时代坐标下,教育家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精神灯塔,指引教师在“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上把准方向;是破解教育难题的智慧钥匙,为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提供方法论指导;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激励教育工作者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跨越式发展。

滨州市紧扣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人才强基为“要”,以专业成长为“本”,以资源配置为“擎”,着力打造“精神引领—人才筑基—能力跃升—效能释放”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为培育新时代“大先生”、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生动诠释“强教必先强师”的时代命题。

一、聚焦师德铸魂,“三线并进”筑牢教育根基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彰显了“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治理逻辑。滨州市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是筑牢政治主线。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深化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队伍。以思想铸魂为支撑,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轮训,推动师德教育与教学能力深度融合。以价值导向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将政治标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厚植教师教育情怀。二是划定行为底线。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在教师选用、管理和考核中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完善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实行“一票否决”制和多主体评价机制,畅通“市—县—校”三级监督渠道,探索数字化监督平台,严查师德失范行为,让广大教师看清底线在哪里,决不触碰,维护教师群体形象。三是立好师德标线。近三年,滨州市委市政府对1259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倡树起一线任课、人人争当教育家的鲜明导向。未来滨州市将持续扩大“齐鲁风范”师德品牌影响力,增设“师德标兵”评选项目,开展师德典型案例巡回宣讲,讲好师德故事,弘扬教育正能量。

二、聚焦精准引才,“三大行动”凝聚发展动力

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聚才。面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等挑战,滨州市坚持“引才精准、留才暖心、用才高效”理念,创新实施“快速行动、情感共鸣、主动出击”三大行动,努力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源头活水”。一是以“快人一步”的魄力抢占人才招引先机。以速度抢机遇,打破传统招聘周期桎梏,实现人才前置储备。推动跨年度提前招聘常态化,提前确定岗位计划,常态化为部属公费师范生和省级技能大赛获奖者开辟“绿色通道”,深化“面试前置化”招聘模式。二是聚焦滨州籍人才“引凤还巢”。以乡情促回归,激活本土人才“情感资本”。结合“滨州人才节”等引才平台,深化校地合作,提高对接滨州籍毕业生需求的精准度,以乡情纽带和“线上+线下”双平台吸引人才回流, 实现“城市发展与人才成长”的双向奔赴。三是跳出“坐等投递”传统模式,主动出击。以主动代被动,变“坐等投递”为“组团直招”,创新实施县市区“组团式”校园招聘,在“秋招黄金期”开展“校园直招”,通过“政策宣讲+模拟课堂+现场签约”一体化模式,实现人才筛选、能力评估、意向锁定“三同步”,持续发挥“虹吸效应”,引进高层次人才。

三、聚焦名师培优,“三名工程”引领梯次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必须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列为重点任务,构建起“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教育家”的教师进阶路径。滨州市以“三名工程”为核心,持续构建“委培筑基、平台培优”的名师培养体系,推动教师从“合格”向“卓越”跃升,既是落实“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的关键举措,又为基层教师打通成长通道。一是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计划。每期选拔200名教坛骨干,投入专项资金,开展“高端引领、主题研修、读书写作、示范辐射”四模块培训,增强“三名”培养人选自我提升内驱力,并结合送教帮扶、校际联盟等形式辐射薄弱校发展,将“三名”培养工程打造为滨州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二是创新师范生委培机制。2020年,滨州市启动实施“委托高等院校定向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这部分年轻教师走上岗位后,更加认同教师角色,成长速度较快,学校反馈良好。在此基础上,滨州市继续探索中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模式,打造一支“入学即入职”的后备教师梯队。三是搭建培优发展平台。每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两年组织一次优质课评选,三年组织一次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遴选,四年组织一次教学能手评选,以“以赛促培、以评促优”激发人才潜能。坚持研训一体,细化分层分类培训,科学制订校长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全方位教师培养体系,让每位教师都能在竞争中成长、在协作中提升。

四、聚焦科学用才,“三位一体”激活创新动能

教师资源配置效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公平成色。滨州市创新构建“名师岗位、首席教师、名师工作室”三位一体用才机制,加快破解城乡教育资源失衡问题,释放教师创新动能。一是“交流轮岗”破解城乡师资失衡。加大“县管校聘”改革力度,提高农村名师岗位奖励标准,完善跨校教研激励政策,引导更多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破解城乡教育资源的二元固化问题,促进城乡师资均衡。二是“骨干领航”激活薄弱校内生动力。拓宽首席教师工作室覆盖范围,由齐鲁名师牵头开展“每周集体备课、每月听评课教研、每学期教学展示”常态化活动,并开展乡村教师专项能力提升行动,激活学校内生动力,推动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从“输血帮扶”到“内生蝶变”。三是“梯次孵化”构建全域教研共同体。深化教研共同体建设,依托市级学科资源库和跨县联动的名师工作室,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研员+教坛新星”梯次团队,开发优质课程、开展主题教研、带动青年教师成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域共享,以教研水平的提升推动教学能力的进阶。

滨州市教育局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增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担当,攻坚“县管校聘”、交流轮岗、名师培养、师资均衡等关键领域改革,创新教师队伍管理的体制机制,奋力书写“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滨州答卷,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新时代“大先生”。

 

 

 

 

 

 

 

(《山东教育》2025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