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走的课堂回归育人本真
教育评论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9发布日期:2025-05-20
山东省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 波
当一群少年在曲阜孔庙前执笔誊写《论语》时,历史长河中的智慧悄然流淌;当学生在黄河三角洲湿地观测候鸟迁徙轨迹时,生态文明的种子在躬身实践中生根发芽———这本应是研学旅行最动人的模样。然而,当教育理想遭遇市场浪潮,某些研学活动悄然异化为“景点打卡+大巴课堂”的商业游戏。如何守护行走课堂的教育本真,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答题。
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研学市场正上演着令人痛心的变形记。某研学机构推出的“清北励志营”,七天行程收费过万,却将顶尖学府的学术殿堂变成拍照背景,学子们穿梭于未名湖畔的树影间,手中握着的不是书籍,而是网红奶茶。个别农业研学基地里,学生戴着VR设备“云耕作”,却分不清麦苗与韭菜,现代农业科技展示沦为电子游戏般的消遣。
有些课程设计更是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某机构推出的“黄河文化研学”项目,将五千年文明简化为背诵二十四字标语,学生站在黄河入海口吟诵口号,却对黄河文化的深厚意蕴茫然无知。红色教育基地里,革命故事被改编成快餐式的情景剧,烈士家书被制作成电子答题卡,历史记忆的庄严肃穆感在嬉笑打闹中消解,部分学校将研学异化为“教育政绩”的展示窗口,比拼研学地点的级别标准,却忽视课程设计的文化深度。教育价值认知上的多重迷障,使某些研学旅行退化为“只游不研”的教育消费行为,蚕食着研学旅行的本质价值。
真正的研学旅行,是打破教室围墙的立体教科书。它既非传统课堂的简单延伸,也不是旅游观光的改头换面,而是通过“行前课程设计—行中探究实践—行后反思拓展”的完整闭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培育核心素养。
破局之道在于建立刚柔并济的制度框架。刚性层面,亟须构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落实好教育部门制定的《研学实践课程开发指南》,明确不同学段的认知发展目标;文旅部门建立服务机构分级认证制度,淘汰“三无”机构;市场监管部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推行服务项目清单公示制度。柔性层面,建议成立省级研学课程专家委员会,吸纳教育学家、文化学者、一线教师等人员,对研学项目进行教育价值评估。
研学课程建设应当回归教育本质。一是构建三维立体的治理体系。教育部门牵头制定研学课程标准,实行“双导师制”,即为每个研学团队配备学科教师和文化导师,确保行走中的知识传授与文化浸润。二是根据地域特色建构项目化学习课程。如在齐鲁大地上,可以将儒家文化体验升华为“少年君子养成计划”,让“三孔”研学不再是简单的碑帖拓印,而是通过乡约制定、礼仪实践等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认同;将黄河生态考察转化为“母亲河守护行动”,用水质监测、植被调查等真实课题替代走马观花式的考察。这种项目化学习设计,正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评价机制需要突破平面化窠臼。一是建立研学基地动态评级制度,将课程质量、学生反馈纳入考核指标,为行业树立价值标杆。二是建立“过程性档案+表现性评价”的双轨体系,通过研学日志、小组答辩、社区服务等多元载体,记录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例如,开发“研学素养图谱”,将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社会责任等指标转化为可观察的行为描述。三是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有效遏制市场乱象。通过二维码实现课程、师资、费用的全流程追溯,让学生的研学过程转化为不可篡改的成长档案,使每个脚印都留下真实的教育印记。
教育的美好,在于始终相信行走的力量。当我们以制度创新廓清发展迷雾,用专业精神重塑课程内核,以协同治理构建育人共同体,研学旅行终将回归其本质———那不是精致利己主义的训练场,而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实践地;不是教育焦虑的放大器,而是生命成长的孵化器。期待在某个清晨,我们的少年能真正带着思考出发,在行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天地间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成长诗篇。
(《山东教育》2025年5月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