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十三策”:全环境育人亮丽品牌———济南市市中区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侧记
教改风景线2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76发布日期:2024-11-15
“宜家十三策”:全环境育人亮丽品牌
———济南市市中区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侧记
本刊通讯员 史春勇 王鲁明
9月24日上午,“杨洋家庭教育工作坊”正式揭牌成立。依托济南兴隆K15+教育联盟,“杨洋家庭教育工作坊”致力于研究3—18岁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问题,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形成贯通幼—小—初—高的全学段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促进区域家庭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这也成为济南市中教育人探索全环境育人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为全省首批、济南市唯一的全环境育人实验区,济南市市中区扎实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以“宜家十三策”为重要举措,全力构建“家庭主体、学校主导、社会参与、政府统筹、科研助力”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聚焦家校关系、育人空间、德育目标等关键要素,经纬交织、条块结合,创建具有市中区特点的“宜家型”家校社共育“生态链”,擦亮市中“教育·家”品牌,形成一套可复制、可借鉴、可示范的经验成果。
“宜家十三策”凝聚全环境立德树人合力
2022年2月7日,山东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发布《关于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和规范校名单的公示》,济南市市中区作为济南市唯一入选区县成为全省首批20个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市中区第一时间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航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建设。
自2018年起,济南市市中区便立足区域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先后组建8个全环境育人主题项目研究团队,通过课题引领、区域教研等方式,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探索。截至目前,全区105所学校全部加入各项目研究之中。
在凝聚起各方育人力量的基础上,市中区教育局以“宜家十三策”为推进措施,发挥家庭育人第一课堂、学校育人主阵地和社会育人融通网的三维作用,精心实施了13条创新举措。
记者了解到,“宜家十三策”的第一部分是充实家庭育人课堂。实施路径为5条,一是和谐宜家成就好关系,创建“三级家长委员会”;二是幸福宜家成就好家长,推动“三类家长学校”标准化建设;三是精准宜家成就好服务,链接“三员”指导丰富家庭教育服务供给;四是贯通宜家成就好课程,研发全学段衔接与家长专题课程资源包;五是法治宜家成就好环境,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普法宣传专项行动。
“宜家十三策”的第二部分是夯实学校育人主阵地。实施路径同样为5条,一是导师宜家成就好梯队,推进家庭教育全员校本研修制度;二是公益宜家成就好校居,开展社区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专项行动;三是标准宜家成就好指南,研发“家校—校居”联合项目清单;四是学术宜家成就好成果,建立全环境育人“科研智援共同体”;五是温暖宜家成就好生命,建立特殊群体及困境儿童服务“一生一案”。
“宜家十三策”的第三部分是密织社会育人融通网。实施路径为3条,一是统筹宜家成就好资源,建立全方位融合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实践宜家成就好基地,打造“相约博物馆”研学精品课程群;三是智能宜家成就好未来,建立家庭教育空中课堂,拓展家校社共育传播平台。
在“宜家十三策”的引领下,市中区面向社会先后发布了社区资源地图和乐享童年游戏100例、和谐陪伴亲子100例、德育目标微课100例,劳动清单100项等“十个100”全环境立德树人典型案例,促进区域形成全领域、全时空、全方位“三全”育人新格局。
“‘等’不是市中教育人的风格,全环境育人实验区获评伊始,各学校就已经开始了思考与行动。”市中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宫春介绍,“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建设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建设让学校对立德树人有了更加系统与深刻的思考。”
搭建全环境立德树人“学校主场”
2月10日(大年初一)19∶00,济南市市中区泉海学校“科技春晚”炫酷登场。
本次科技春晚以“机械与人”为主题,学生积极探索身边机械所包含的物理原理和物理知识,精心准备素材,通过热学中的机械、电磁学中的机械、力学中的机械和学生创意机械4个板块精彩呈现。每个实验都展现出泉海学校学生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问题的品质。
泉海学校还深入挖掘“家、校、社”资源,打造“15分钟成长圈”全环境立德树人品牌,描绘“三山、一城、一大学、N场所”全环境立德树人资源地图,将每一个资源点打造成社区内的科技馆、文化馆、生态馆、运动场,擦亮了泉海学校全环境育人名片。
与市中区教育系统的校长、教师交流,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运动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素质。在近年来济南市学生素养调研中,不论是整体综合素养,还是学业成绩,市中区学生都走在了前列。
“让学生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市中区坚持做“眼中有人”教育的执着。
作为全环境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市中区各学校坚持以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强化全员育人责任,开辟课程、文化、活动、管理、实践等全链条育人路径,利用广播站、文化墙、电子屏等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学、运动、校舍等功能区环境育人作用。
与此同时,持续深化育英、实验、胜利、经五等20大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成果,用好“双引四驱”机制,实现“好学校”办到群众“家门口”;持续推进“三名”培养工程(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全区40人获“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等荣誉称号,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创新打造全市首个“K15+教育联盟”品牌,实现“幼—小—初—高”全学段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创建国家级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深入推进个性化测试、大数据精准分析、心理普测、英语AI听说等项目,完成8所试点学校数字化应用培训,以技术赋能促进精准教学。
牵手全环境立德树人“家庭帮手”
“家长怎么做,孩子才能更优秀?在中小学阶段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哪些能力和习惯?哪些教育会对孩子的中学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您对孩子的爱为什么有时候孩子不接受,甚至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8月11日,2024年市中区“教育·家”大讲堂在山东书城准时开讲。
当天,市中区首席班主任、济南育英中学教师沈勇,与现场的家长朋友探讨家教智慧,走出爱的误区,助力孩子成长。沈勇干货满满的分享,引发了现场不少家长和孩子的共鸣。
“教育·家”大讲堂成立4年来,已经累计开展讲座3000余场,惠及家长80万人次。
走进市中区,你会发现,每所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各级“教育·家”大讲堂定期开讲,家委会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共育课程。每一位家长都积极参加课程学习与实践,成为家庭科学教养的学习者、践行者和受益者。
市中教育还整合“教育·家”大讲堂的课程资源,推出“宜家教育”好课程,形成了涵盖家庭建设、家庭美德、家庭关系、身心健康、学习指导、普法宣传六大领域的家长课程群。针对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积极创新指导路径,为家长和学生搭建一个实践体验的平台,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亲子体验活动中,将掌握的家教理论和家教方法加以实际操作和运用,从而解决改善亲子关系的家教难题。
近年来,市中区以项目化研究为着力点,以“五育并举”为依托,构建了一套具有市中区特色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每所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并设立105所社区家长学校,实现家庭教育实践场所全覆盖;依托山东省志愿服务云平台成立“泉益家”家庭教育服务队,家庭教育志愿宣讲服务时长超1.5万小时;打造市中家长空间APP,参与家长人数超10万人次。
在“教育·家”大讲堂这一品牌的引领下,市中区各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的有益探索,实现了学校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家长都会收到一份课程菜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选择,按需抢课;济南第六十八中学探索构建“1+2+N”的全员育人工作模式,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有闪耀的机会;二是依托和打造班主任、导师团队两支队伍,做好师生、家校两项工作。
现如今,市中区各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越来越多的优秀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成为现身说法、典型示范的教养榜样。在委托第三方开展的市中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满意度调查中,整体满意度超98%,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学校育人路上的“同盟军”。
构筑全环境立德树人“联动阵地”
2023年11月30日,济南市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现场会暨市中区“合育人”品牌推介会举行。会上,“济南市市中区全环境立德树人社区资源地图”正式发布。
600个资源点位,涵盖各行各业、各类场馆,为市中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身边“好资源”。学生家门口的“成长空间”再次扩容。
“这既是课程创新、机制创新,又是市中区坚持区域教育协同共治的一次思维创新、行动创新。我们将聚合力、求创新、出精品,携手育人,打造文教科融合新品牌。”宫春表示。
为了让学生的成长更加丰盈,市中教育还在区域教育层面开发了“相约博物馆”课程,并搭建起劳动、艺术、法治、心理、传统文化和研学六大类社会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学生成长空间。各学校更是使用“十八般武艺”为学生拓展“成长空间”。
去图书馆当管理员;采访达人当小记者;指导小学生学习,过把“老师瘾”……每个寒暑假,济南实验初中的“角色体验课程”都会准时上线。学生在体验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理解父母、理解他人的同时,培养了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自然、开放、沉浸的成长环境中,学生正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成长经历。
基于全环境育人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济南育贤中学采取“邀请专家进校园”“带领学生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多渠道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邀请山东师范大学傅海伦教授、中国工程院凌文院士为学生授课,并把课堂“搬进”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省科技馆,为学生搭建科技体验平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市中区各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探索,不是家校社三方简单叠加或相互替代,而是各自找准定位,通过凝聚共识、共商机制、共建课程、共筑平台,结成紧密的育人共同体,实现了“1+1+1>3”的效果,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
在这一过程中,市中区坚持办好“没有围墙的学校”,建立全市首家社区内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心,推出“0531少年制造”全省首个少年公共艺术展;打造中小学社会实践暨传统文化体验基地25处,引导学生走进家门口的“文化宝藏”;形成多种类、多领域、多样化的社会育人场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联动区直部门与各街道社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万余场,参与群众超30万人次。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孙云晓评价:“市中区的探索是‘十四五’期间,家校社协同育人理想的模样。”
市中教育还以“网”为翼,创新网络教育载体,通过举办“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文明粉丝节”,打造线上“家校社”融合教育平台;在“新视中”APP开设教育专栏,发布教育直播、心理辅导等内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联动区直部门与各街道社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同时,构建全链条心育支持系统,为全区学生建立“一生一档”心理健康档案。24小时心理关爱热线(0531—86910152)开通两年以来,累计接听咨询、求助电话1600余次,稳妥化解8起心理危机事件。推进“隐形保护人”制度,在四年级以上所有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研发“泉心桥”心育系列课程,持续提升心育护航质效。
“在市中区,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建设在‘宜家十三策’的驱动下,各学校对立德树人有了更加系统与深刻的思考,更激活了各学校立德树人的动力,形成了全社会共同育人合力,提升了全环境育人效力。市中区教育一定能够擦亮‘教育·家’品牌,在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建设中探索出富有示范性的经验样本,让更多学子从中受益。”宫春表示。
(《山东教育》2024年11月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