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应该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

新世纪论坛来源: 江苏省新沂市教科所 周奎英查看次数:388发布日期:2010-05-15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究竟能给教师带来什么?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科研,尽管充满了令人目眩的各种成就,但繁华的背后是精神上的贫困,是加倍的无聊和空虚。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观摩过各种各样的教育科研成果,接触过教育科研成就大小不一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我的感慨是: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内心空洞的表演”,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认认真真、忙忙碌碌地生活在表演与观看表演的教育生活中,并且维持着一种莫名的、神奇的默契。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位教师能力、水平的核心尺度,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科研?如何走出那种在教育科研面前要么视为畏途、知难而退,要么看破红尘、不屑一顾的心灵窠臼?


  笔者以为,作为一线的教师,作为时刻生活在由鲜活的生命所组成的学校里的人,我们的教育科研不在教育之外,它就寓于我们的教育生活之中,或者说,它指向的就是一种由生动精神和温情人性所引导的师生日常生活。它不含奇迹,不越常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科研没有神话可言,正如湖南师大刘铁芳教授所说的那样:“凡把教育的理念、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传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那些整天轰轰烈烈、甚嚣其上地开展和推动教育科研的学校,可能是运行机制不健全、学校精神不健康的学校;那些脱离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学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的教师,可能是在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抱着一种积极的、热爱教育生活的态度,在不经意与不自觉间用一种专业的眼光、专业的方法去审视和处理关于教育和孩子的事情,就可以了。教育的对象是形形色色并且时刻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人,没有谁能够点石成金,也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能够一剑封喉,并且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为孩子提供一点点帮助,除此之外不摧残儿童生命中的本色,就已经功德无量了。老子的治世之道是讲求“无为而治”,也就是低姿态,平常心,不折腾,举重若轻,“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的教育科研也不应该成为一种刻意的、过分的追求,一个学校、一个教师一旦在教育科研上咄咄逼人,显露“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气势,我们便有理由怀疑其动机的纯正性,并且想到这样的教育科研究竟还能走多远。


  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教师的成长策略可能概括为如下四点:一是阅读,二是反思,三是总结升华,四是团队合作。笔者认为,这也是最经济、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教育科研方式。它们都应该恰如其分地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教育科研应该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主线。


  首先,阅读应该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中的“无声动作”。


  “读书处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优秀的教师无不向往这样的生活:在朔风呼啸的早晨,在暴雨如注的夜晚,在蛙声一片的日子里,遁形于一间小小的书房,体悟岁月的静谧幽远,享受人生的喜悦安详,神游那空灵的精神道场。不管是从快乐还是从有效的角度来说,阅读都是最好的增长知识和个人成长的方式———研究表明,人一生的知识85%以上来自个人的阅读。一些平庸的老师越教越感到自身知识的捉襟见肘和传授知识方法上的末路穷途,而那些优秀教师却越来越感到对教育教学的驾轻就熟和应付裕如,其差别就在于他们是否进行了阅读,或者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阅读。读教材,读教育书刊,读那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文学经典和时尚美文,有助于推动教师对教育教学最近的和最远的、最基本的和最前沿的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而且,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教师的眼界也会变得开朗和明亮,这有助于他们教育境界的提升———他们不再受到教育技巧的局限,而是自觉追求由教育智慧所带来的开放和自由。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描述过这样一位潇洒的、游刃有余的历史教师:他的课上得很好,听课的老师也都入了迷。后来才了解到,他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现场准备只有大约15分钟。这位历史教师上课轻松有效的根本秘密在于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从书籍和文字中流淌出的潺潺小溪日夜不停地注入他思想的江河。不阅读的老师难以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底蕴,难以形成对教育和教学的完整理解,好也好得有限。


  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做这样的“沉默动作”———它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成功提供源头活水,一日不可或缺。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无需为他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担忧。


  其次,反思应该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


  理想的教育生活具有“反思、批判和追问”的品质,它拒绝盲从与盲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要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的意义,不断地诘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还可以怎样做?”“我的预期成果是什么?”以此促进自己教育理念的形成,并接受专业生活的引领。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反思自己所作所为的局限性。目前,我们的教育一如既往地处在应试教育的强力裹挟之下,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育始终偏离“鼓舞人的精神,弘扬人性,培养合格公民”等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意义。我们还要不要描画我们心中的理想教育?我们还要不要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倾听自己发自内心的道德律令?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种尴尬的、乃至有些残酷的教育现实,并且力所能及地、努力地改变它。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老师,他们爱岗敬业、孜孜不倦,却因为服从或趋从于现实的社会要求,而在教育和管理中对学生表现出令人遗憾的冷漠。有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摧残学生也摧残自己的,有厚此薄彼、偏爱优生却对“后进生”冷嘲热讽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的……他们无一不是在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我们可以理解老师们的“无奈”,但是,老师们是否具有反思意识,能否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对现实有痛感的老师,在他的心灵深处,教育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是一门艺术,他在教育出“幸福学生”的同时体验着自身的生命价值。而那些没有痛感、沉迷于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利益与荣誉之中的老师,是值得同情的,他们无形之中被物化成了社会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教师的角色要求渐行渐远,而自身却浑然不觉。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当人体能够感到疼痛,意味着康复有希望,如果麻木了,那希望就渺茫了。所以,如果一个老师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有着非常清晰的痛感,那是值得庆幸的。我们也不要太难过,教育的返璞归真只是需要些时日,今天,“规范办学”不是已经由社会的呼声变成了我们的一项具体行动了么?受现实因素制约,教育的许多问题我们目前只能逼近而难以彻底解决,但是不能因为难以彻底解决我们就放弃了逼近。我们要相信,将来的教师评价制度一定会改变,如果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学生的天性,“善战者服上刑”,越是现在表面上看起来优秀的老师将来就越有可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不合格老师。十年“河东”一定会等来十年、百年、千年的“河西”。


  我们应该有一点中庸的情怀。中庸不是单指一种老好人的态度,方向不明,立场不清,而是看问题、处理事情时时时处处都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无过之也无不及。教育教学中要面对外部现实,尊重客观条件,不随心所欲,不洋洋自得。比如,有的老师会因为自己“发明”或发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沾沾自喜,体验职业性的快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快乐永远都要服从于理性的约束,不能过分———从道理上讲,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也许指向的都是特定的一部分人,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或许无效,甚至成为一种折磨,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恰恰是被我们所忽视的那部分学生。现在我们提倡有效教学,我们经常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个班级50个学生,当有35个学生听懂了,还有15个学生没有听懂时,教师应该重复讲解还是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教师选择了重复讲解,伤害的就是35个学生;如果教师选择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就意味着忽视了15个学生的感受。不要小看这“15个”,我们不是提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吗?所以,从绝对的角度讲,课堂本身就是一片产生遗憾的地方,完美无瑕的课是没有的(当然,毫无价值的课也是没有的)。明白了这些局限性,教师就会时刻关注这样一个尺度:我究竟是教得不到位还是教得过头了?少数或个别学生的暂时掉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还能给予他什么样的机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弥补这种差异?经常做这样的反思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反思让教师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明的理智和不断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状态。我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正是这种积极的反思,才使得教师的教学实践始终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再次,总结升华应该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中必须攀越的“高难度动作”。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述而不作”的传统。事实上,一个优秀教师的价值在于他的思想,文字是思想的物质表现方式,焉能“述而不作”?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短暂的52年人生历程中,给世界教育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撰写了4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小说。离开了这些著作,哪儿还有“苏霍姆林斯基”呢?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成功一定有成功的理由,失败也一定有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以归纳的方式进行总结(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要基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中事实和案例的归纳与提炼,揭示出自己所要阐明的某种观点或者命题。没有经过加工的零散经验是模糊和混沌的,一旦对它进行“概念化”,好像对它进行了一次系统、复杂的证明以后,它就由感性经验上升成了我们坚信不移的理性认识。这种小而深的总结多了,我们的思维水平和理论根基也就有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实践土壤,注重总结升华将带领我们在“理论—实践”中自由穿梭。日久天长,我们将最有资格成为教育家———众所周知,一切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摸索、提炼而来,然后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其科学性、可行性的。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把教育写作视为教师成长的必修课,大力提倡教师通过日记随笔、个案写作、文学和学术写作等形式总结升华自己的日常生活。一些老师害怕写作,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几种形式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了对教育境界的热切追求,再经过一定的历练,教师可能会发现,教育写作的大门其实是虚掩着的———谁都能写出文章来,谁都能学会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变成了“自由动作”以后,教师会感到自己可以如此清晰而切肤地管窥和触摸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确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事业。


  最后,团队合作应该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中的“放松动作”。


  一个人单独行走,可以走得很快,但很多人在一起行走,才能走得更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仅如此,教育科研中的单打独斗还容易让教师产生心理倦怠和心灵枯竭。“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不能产生积极体验和成就感的教育科研是没有未来的。同伴间的交流互动会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团队本身也意味着一种要求,比如,大家都准备在某一个时间、某一地点就同一个问题进行交流和分享,每一个老师都会意识到,为了在交流分享时有所贡献,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就必须殚精竭虑,对问题作出最深入的思考。经过这样的“众人拾柴”,“火焰”不高是不可能的。所以,团队合作是教育科研中看似轻松自由、实则扎实有效的教师活动方式。《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由于有共同的愿景,团队成员优势互补,人与人之间关系坦诚、尊重,既能相互妥协又可以相互制约,所以,当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完成取经大业时,给人的感觉并不沉重,更不苦涩,反而带有些许“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般的惬意与豪迈。一个教师要想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走远一些,就不能脱离集体去“奋斗”。


  当然,团队合作的大忌就是“文人相轻”。这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教育———我们看到不同的老师具有不同的能力和作用,要有一双充满善意的、善于发现的眼光。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而且意志薄弱的猪八戒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能起到了什么作用?他能在孙悟空和唐僧之间充当传声筒,他永远也长不大的性格能够润滑师徒四人之间的关系……西天取经离不了他。教师之间的“文人相轻”是一种来自专业层面的嫉妒心理,必须坚决摒弃,否则侈谈成长。


  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必须守住心灵的宁静,明确一个普通教师的位置和责任,在尽到教师责任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人性光明与乐观的期待。只有祛除了生活中那些浮躁的、表面的、急功近利的杂质,教育科研才能走进教师的日常生活,才能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信息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垃圾充塞着人们的视听。老师们应该记住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说过的一句话:“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一个教师要真正走向生活,走向富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就必须崇尚那种“安静”而又“不安分”的教师基质:安静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状态;安静也是一种蓄势待发,是创造的前奏,是为了厚积薄发。不安分,则是一种创造的欲望、突围的渴求,是一种汇集的激情、想象与冲动,是为了寻求新的安静(成尚荣语)。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知足则仙,善用则生。”意思是对于每天的现实生活,能够知足的人就感到生活在仙境,而不满足的人就只能始终处在凡俗的世界;总结世上的一切原因,善于运作的人,就能创造机运,不善运作的人,就会处处陷入危机之中。联系我们的教育生活,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要热爱平凡的教育生活,并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希望,寻找快乐和幸福。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会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渐渐走向颓唐。这“得”与“失”,“善用”与“不善用”,其实它们之间的分水岭就是教育科研。


(《山东教育》2010年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