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为学,师何以堪

新世纪论坛来源: 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第一中学 杨芳查看次数:357发布日期:2010-03-15

  先来看这样几个镜头。


  镜头一:爸爸对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说:“乖,在幼儿园学什么歌了?给爸爸唱一下,给你买糖吃。”


  镜头二:某学生被一位老师批评了,从此不再专心听这位老师的课,考试故意答错。


  镜头三:考试结束,老师用自己的钱买奖品给进步的学生。


  ……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顺着这几个镜头的脉络,相信大家都看清了问题的指向。是的,究竟是谁在学习?考试又是考的谁?


  家长们也许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可能还为自己的激励方法自鸣得意。唱一首歌,给一块糖,等价交换,女儿展示了歌喉,自己获得了美的享受,进而升腾起对自己能培养如此后代的优越感。但不知在女儿上幼儿园的阶段得准备多少糖块?继而孩子上了小学、初中,糖块已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于是不得不加大砝码,改用金钱的诱惑,考双百的给100元,考年级第一的给200元。在孩子的眼里,分数等同了金钱,向着金钱努力奋斗吧。这里,我们不能说孩子有拜金主义倾向,他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高度”,但他们知道这些钱可以买来好玩的玩具,可以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一番。他们唯一不知道的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等于糖块,也不等于金钱,只是知识的见证。


  在这方面,家长的错误方针显而易见。初中以前的孩子缺乏明确的认知方向,导致这种“不知学习为何物”的另一责任方便是学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大方针。指的是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虽然有“必须“一词,但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校不是监狱,不是收容所,而是传递文明的窗明几净的神圣殿堂。然而一路看下来,却令人担忧,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不哭闹的,上了几天课的学生没有不盼望着放假的。学校在扮演着“神圣殿堂”的同时,无形中又成了学生的梦魇,怎么办?老办法,哄呗。设立各种奖励制度,评选各种先进,颁发各种奖品,这样一来,分数又与奖品挂钩了。很长时间,我都奇怪于这样的运作方式,学校把知识教给学生,把人生的道理讲给学生,这已经是对他们莫大的奖励了,为什么还要在物质和精神上进行双重奖励?学生不创造产品,他们花父母的钱,知识消费者而已,凭什么做了该做的事情而要受到奖励?


  在这里,我还是不想批评学生,就像鲁迅相信着青年的“美好”一样。但又不得不担忧着这群孩子的命运。从小到大,灌输进他们大脑的思想是:为着糖块而奋斗,为着金钱而奋斗,为着父母的期盼而奋斗。这么多的“重任”压在他们孱弱的双肩上,一路跌跌撞撞,哭鼻抹泪,苦不堪言,却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你们要为自己奋斗,你们是自己的主人,好让他们轻装上阵。


  这还不是最大的危险,当他们一脚踏进社会之后,糖块没有了,金钱和荣誉的诱惑没有了,彷徨、难过、无助该是他们脸上唯一的表情了。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越来越觉得没有出路。同样,这时也不会有人告诉他们:头顶天,脚踏地,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靠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吧。即使有人说了,但我相信,回答他的仍是一脸茫然。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的铮铮话语至今仍响彻在耳边,但我们不要忘了,在要求少年智、强的同时应顺便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智,才能强。


  在这个问题上,又不得不说到老师的境遇。“夹缝中做人”该是对他们生存状态的最好诠释吧。老师的成绩怎么评定?那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还要评定一二三,给老师划定等级。而学生又是不谙世事、“不知学习为何物”的群体,于是两种教学方式出现了。一种是“棍棒教育”,一种是“诱骗教育”。其实,在某个阶段还出现过第三种方式,便是“成绩作弊”,偷偷改掉学生的成绩,或千方百计搞来考试题。当然,这种愚昧的做法下场也是可悲的。不过,从中可以瞥见教师的无奈。后来剩下的那两种方式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棍棒教育”确实威力无穷,“诱骗教育”却只是三分钟热度,再温软的话语也敌不过棍子敲打在身上的感触强烈啊!功课那么多,还是先做厉害老师那一科吧,温软的笑容抛在后面吧。久之,形成了这样一种怪现状,学富五车,授课生动的教师,成绩终敌不过冲学生“怒目圆睁”的老师。于是,一个时期,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举起了教鞭……


  后来,随着“棍棒教育”的喊停,老师们没有了对策,仅剩下了低声下气。学生动不动就拿成绩相要挟,这对靠学生成绩吃饭的老师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于是不得不找学生一次次谈话,其实就差下跪求着他们了。而谈话的内容却总是:不好好学习对不起父母的,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啊,不好好学习找不着媳妇啊……这样的说教很让学生不以为然又可笑之极。


  这下子,老师们真的是束手无策了。而且,老师们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就“招惹”了学生。我就亲身经历过。我所教的班上有个学生,有次开家长会的时候他家长没来。班主任找他问情况,我在一边随口说了句“家长怎么这么不关心他的学习啊”,说完了也没觉得有什么。可是之后再上课就看到这个孩子表现有些异常了,读书时也不张嘴,书写歪歪扭扭,回答问题老说不会。我寻思,不对呀,平时这个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也不至于差到什么问题也回答不上来的地步。


  终于,一天他们班主任在查阅学生道德日记时发现了端倪。这个学生在日记上写道:“开家长会那天,语文老师说我家长不关心我,我就不好好学她那科了,提问我时会的我也说不会……”当时,我真是感到又可笑又可悲又无奈,学生的这种“不对我好就不给你学习”的思想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一步步惯起来的。


  在反思着教育对策的同时,可能有的老师已经意识到了,如果我们从小就培养孩子为自己而生活的观念,现在的教育肯定轻松多了。想归想,却无力改变什么,这应该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在此,不得不引申到教育体制上来,那就只好来说说义务教育。


  先把眼光放长,看看美国的义务教育: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从不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却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学生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学生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相信儿童从小就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力,成人社会应该尊重儿童这种判断力。就连布置家庭作业,也充分相信学生自己的能力,题目都大得惊人,如《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同时就培养了自我认知的自信。


  再回首看中国的义务教育,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自己能量无限的生命,甚至还会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给老师起外号,背后骂老师,拿刀捅伤老师,这一幕幕让人痛心疾首。归根到底,义务教育只是老师对学生的义务,把学生的成绩当作考评老师的依据,这是不是对老师的不公?是不是教育决策者一开始就对学生有了这样一种暗示:导致你们成绩不好的原因在老师。于是乎,学生罢免老师事件层出不穷,家长找老师算账屡见不鲜,仿佛老师是十恶不赦的刽子手。事实却是,学习优秀的学生换了几茬老师仍然优秀,经过反思顿悟后的学生用功学习,成绩很快有了提升,一边怪罪于老师一边贪玩的学生谁来教都不见起色。


  近年来流行的素质教育又要求淡化分数,只以等级来衡量优劣。这样的设计愿望是很好的,但一些学校、一些老师、一些学生并不理解教育行政部门的良苦用心,看到自己是D级,刚要懊悔,侧脸看到还有十好几个同伴呢,不禁又生出一种安全感来。


  学生没有了分数的负担,渐渐无忧无虑起来,而老师手里却有每个学生的分数,况且就靠这些两两排列的阿拉伯数字来最终评定教师一年的辛劳。于是临考前的怪现状出现了,学生依旧吵吵闹闹、自命不凡;教师着急上火、提问辅导,忙个不停。等考试成绩一出来,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老师笑逐颜开,欣喜若狂;有的老师一脸无奈,垂头丧气。再看学生们,叽叽喳喳若小鸟,讨论着假期如何玩,互相猜家长的奖励是什么;最不可思议的是,排名倒数的几位学生竟是班里最欢腾的分子。


  大家都很清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对成绩负责的该是他们自己,老师的作用早在唐代就被韩愈诠释得很清楚了,“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把学生不主动学习取得的成绩强加于老师身上,那无异于替别人背黑锅。


  教育的指挥棒能不能不要过多地偏向于老师,不要对老师有这样那样的不信任。就文人的面子而言,谁不想成绩好点取得荣誉?谁不想桃李满天下?而老师能左右的是自己的学识修养,却左右不了学生的思想。


  试想,如果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像吃饭一样,自己不动筷子不张嘴就吃不饱,那都会争着抢着学习,教师身上的精神压力也会卸去不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稍微抬抬俯下的敢为孺子牛的头颅,看看前方的路了。


  写到这里,有种痛心疾首的感觉,一种声音由心底涌上:停一停,停一停,教育的步伐太急促了,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先学会为自己而学习吧。


(《山东教育》2010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