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51发布日期:2022-05-06

山东省莱州市神堂中学   李红梅

一、创设真实情境,开展体验式学习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设计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运用多媒体,实现深度学习

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高阶思维学习,将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将形成的知识能力深入内化,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地球运动”时,学生难以理解,但运用多媒体形式,尤其是Flash动画进行演示,可以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地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操作法,实现深度学习

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践行“做中学”。由于地理课课时较少,教师多采用播放实验视频代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的手、眼、脑同时工作,可以很好地将已有生活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将知识深入内化,从而掌握地形、气候、植被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实地体验法,实现深度学习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即现在所提倡的实地体验,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枯燥、无趣的短板。在实地体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考察,直接获取知识经验,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实地体验有利于学生深入研究地理,提高技能,培养优秀品德,形成地理思维,深刻体会“生活有地理,地理即生活”的含义。

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时候,实地体验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亲自去爬山进行实地体验,最终形成难以磨灭的记忆,从而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对于地形图的运用,可以设置问题:山区如何修建公路?在哪儿进行漂流运动?在哪儿修建水库?在哪儿修桥梁、建隧道?在哪儿宿营?山区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学生经过认真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触及教学底部、触及教学本质的学习,触及学生头脑、撼动学生心灵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实地体验,即“触底”“触本”的学习方式。“学天地人事,育价值观念”是深度教学的重要目的。

(四)观看地理节目,实现深度学习

学生如果不能充分参与课堂,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不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就会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教育的状态,深度学习就不可能真正发生。教师的深度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内源性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来自于心灵深处,即人们常说的“我要学”。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航拍中国》《走进科学》《北纬30度》等节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持久度。好奇心和持久度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在情感。

二、设计劣构问题,引发真实探究

深度思考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好的问题是引发深度思考的前提。“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探究问题,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深入探索,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深入内化新知识,实现两者的统一。例如,在讲人口分布时,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学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此时还未学习中国的地形和气候。此问题还涉及社会经济因素,多数学生回答不上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这样,学生就能将初一所学的内容完整回忆起来: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是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过于严寒的高纬度地区,终年干旱的沙漠地区。教师顺势向学生说明我国没有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请学生思考其他三种情况,学生就会根据地图把过于干旱的地区、地势高峻的地区找出来。人口稀疏的地区可以只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利用初一学过的知识寻找出来。这种问题的设置就是所谓的良构问题。

良构问题是人为设计的,为了直接展示学术概念,对问题界定了一系列条件,为解决问题提供原理、规则,明确步骤、方法。一般地,良构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劣构问题的特点是问题对真实场景的模拟,或直接来源于生活,答案具有不确定性、不可知性,解决问题需要哪些规则,运用哪些原理,需要哪些方法,必须通过尝试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劣构问题的答案很多是由良构问题得出的,所以想要解决劣构问题,一系列的良构问题是基础,所以教师要巧妙设计良构问题,夯实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在解决劣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逐渐加深,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会逐渐优化。因此,劣构问题的解决过程是真正学习、真正探究、真正反思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这种深度学习不仅具有知识上的继承性,而且具有创造性。

三、深挖价值内涵,实现深度学习

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固然重要,还应给予学生一种积极的价值引导,教师深度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深度学习。那么,深度教学“深”在哪里?有些学者提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时,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活动,带领学生进行超越表层知识的学习,挖掘学生内在的逻辑思维,最终实现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立德树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有信念、有担当的公民。

在初中讲授“工业”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着重教授中国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分析工业区形成的条件,这是浅层次的学习。高中地理“工业区位的选择”是对初中工业区知识的深入探究。传统观念认为,会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的企业应该布局在下风向或河流的下游,远离生活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工业三废”一定要通过处理达标排放,这样对于工业的布局就不那么严格了,所以管理者要勇于担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水资源”时,讲水资源的分布现状,树立节水意识。那么,节约水资源不仅因为用水需要付费,而且是节约人类共同的资源,如此形成尊重自然的思想,形成全球意识。

四、总结研究内容,指导后续工作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是深度学习的开端,点燃课堂的阵地是深度学习的主旋律,能够让星星之火在地理课堂上燎原。总之,持续不断地进行开放性研究是深度学习的要求,是对优秀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总结提升。深度学习理论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理论,对地理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地理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有效提高迁移能力。这些效果和作用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

 

 

 

(《山东教育》20225月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