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物理教学情境 强化学生深度学习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43发布日期:2022-03-21

山东省平邑县教育和体育局   高   振

深度学习是让学生在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批判性学习,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融合,将旧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之中,为化解实际问题形成符合自身的知识体系,深度学习主要侧重于对学习与自我认知的深入思考。深度学习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应用,教师需要特别注重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要经历构建知识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的教学思想,构建有意义的物理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参与知识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故此,本文将围绕构建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强化学生深度学习展开分析,以期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一、注重问题设置,加强问题教学情境的构建

构建问题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法,由于初中物理教学涉及众多物理概念、现象规律,且各个知识点相对分散,如若学生只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只能达到浅层学习效果,无法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提升,学生对于物理概念、公式、现象规律掌握不深,存在记忆错乱的问题。为了能使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有效发生,教师应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并设置合理的物理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使学生自主投身于物理问题的思考之中,变被动为主动,使课堂深度学习能真实有效地发生。所以,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通过问题设置构建问题教学情境,将情境设置为一连串的小问题,设置问题悬念,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从浅层认知逐渐过渡到深层的物理本质认知的深度思维层面上来,促使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

例如《串联和并联》这一课,为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加深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教师围绕教学计划的教学活动注重问题设置,以便为学生精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我们学习了电路的串联与并联知识后,小明想问一问你们,家里的电视机、电灯、空调等电器之间是什么连接方式”等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相互发表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是并联,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串联。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让学生继续猜想教室的灯泡是以什么方式连接的,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教室的灯泡属于并联,促使学生得到“家里使用的电器也是并联的方式”等新的认知,调动起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从浅层认知向思维加工转变。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基于“电器串联与并联”的角度思考问题,启迪学生进一步探究“哪些现象能说明它们是并联的”等问题,使学生自发形成讨论小组,相互发表不同见解。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对问题的活跃的深度思考状态,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精心构建问题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展开大胆猜想。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有效激活,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逐步从浅层学习过渡到深度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夯实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

二、增强教学实践性,加强实验教学情境的构建

深度学习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探究、好奇中获取知识的过程。由于物理是以实验为核心的自然学科,教师可根据学科的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与教学内容最接近、最适合的教学情境。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发物理实验现象和学生知识认知之间的冲突,并引起学生高阶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了解深层次的物理内在规律,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阶思维的深度发生。为此,教师应该从实验教学入手,为学生构建实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探究中,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揭示实验本质,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物理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应用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

例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一课,为了实现高阶思维的过渡,达到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引入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如何测量物质密度?等问题,由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联想、回顾密度的概念,即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在实验参与中,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确保待测物体置入量筒后能够完全浸没。学生读取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为12 mL,并把不规则形状物体放入量筒中,读取此时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值为19 mL。学生用19 mL减去12 mL即可得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为7 mL。教师让学生根据这种测量方式,说出这种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发现此测量方法是运用等量占据空间代替的方式加以测量。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难以浸没量筒当中的固体体积?”“如何运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体积?”等问题,增加问题的难度,为学生构建实验教学情境。让学生应用真实的物理实验情境,通过对情境的深度思考,找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想到运用“压入方法”,还有的学生想到利用“沉锤方法”等。学生通过亲自做物理实验,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熟练掌握量筒的使用和读数规则,学会用量筒测固体体积的方法,使学生的物理知识运用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构建丰富的实验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实践当中,使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习惯,以促使课堂学习向高阶思维过渡。

三、联系实际生活,加强生活教学情境的构建

新课改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观念,也就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说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应该基于新课改的指导,深入挖掘课本中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通过构建生活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调查活动中,完成深度学习任务,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展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离不开生活实践,充分联系生活实践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物理本质的思考,克服物理抽象难懂的学习现状,使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形成落地生根。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利用》一课时,为了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在应用实践中促进深度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物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进行“乐器”的动手制作,在制作的实践中有目的地联想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联系实际生活,手脑并用,自觉参与到乐器制作的动手活动当中。有的学生运用废弃矿泉水瓶,向塑料瓶中装入质量不等的水,用笔敲击瓶身,即可发出不同的响声,制作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水瓶琴”;还有的学生运用生活中常用的木梳、废旧塑料片等,利用塑料片刮动木梳齿,并逐渐加快刮动的速度提高振动的频率,使其变成一个“木梳琴”。在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过程中,深度学习自然发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明乐器制作的基本原理。当学生制作完毕后,教师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哪个乐器制作最具有新意。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课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教学情境时,遵循“留心观察皆学问,生活处处有物理”的教学思维,让学生合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乐器”制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教学情境的构建服务于课堂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强化教学的整体效果。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界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丰富的、合情合理的、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的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单一枯燥的物理课堂,变成丰富而又跌宕起伏的学生思考问题的乐园,使学生在构建知识达成物理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应用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山东教育》20223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