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人脸谱体系建构的实施策略

语文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50发布日期:2022-03-21

唐宋诗人脸谱体系建构的实施策略

———统编初中教材诗词整合教学探究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梁晓静

在初中诗词教学中融入整合教学的理念,以唐宋诗词名家为整合教学的立足点,构建诗词名家脸谱体系,会起到一线穿珠的教学效果。笔者对统编初中教材中的85首古诗词进行归类整理并分析,找到了内在逻辑关系———重复出现的诗词作者有15人,包括曹操、李白、杜甫、岑参、刘禹锡、李商隐、王维、韩愈、杜牧、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以及张养浩。其中又以李白(6首)、杜甫(6首)、苏轼(4首)、辛弃疾(4首)四位作品选录最多,从这点来说,统编初中语文在诗词编写方面具有倾向于名家的价值取向,因此,笔者确定以“唐宋诗词名家”为中心进行古诗词整合教学。

一、明确诗人的艺术个性

唐宋诗坛涌现了众多风格迥异的诗人,要建构诗人脸谱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诗人的创作风格,并以此作为整合教学的核心点,当然这是建立在研读诗人传记和作品基础之上的。比如,李白一生绕不开一个关键词———漫游。李白一生61年,首次出蜀游历时间为公元725-742年,长达17年;二次游历则发生在“赐金放还”事件之后,时间为公元744-755年,长达11年。两次游历共28年,也就是说李白一生有近一半时间在漫游中度过,可以说他大部分的诗歌创作都发生在漫游期。由此,笔者在为李白绘制人物脸谱时,确定了一个关键词“漫游路线图”。而杜甫入世之路不顺到了极点,且正逢唐代由盛转衰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经历过饥荒和战乱,大半生穷困潦倒,所以为杜甫绘制人物脸谱,一定离不开一个关键点“国家不幸诗家幸”,应以唐代历史发展和人物经历为线进行整合教学。再看宋词的代表人物苏轼,纵观其一生,有一个关键词“突围”。从中国诗歌史来说,苏轼凭借一己之力带领宋代词人突破了词为下品的地位,使词提到了与诗对等的层次上。《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改宋词婉约之风,开创雄壮豪放词风之先河。从他生平遭际来说,人生最艰难的黄州时期反而让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以一个近于流放罪犯的身份走向黄州,却突破了绝望和围困,成就了毕生经典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从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知晓,明确诗人的艺术风格就能够确定教学设计的核心点。

二、梳理整合教学的诗篇

原则是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中心,辐射小学和高中教材的部分内容。比如李白诗歌,统编初中教材共收录六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再细分,《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这四首诗歌写于李白第一次漫游时期。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行路难》则写于李白第二次漫游时期。因此,笔者设计了《跟随李白而行》的诗教课,分上下两篇。第一篇章整合内容为《峨眉山月歌》等四首诗歌,拓展篇目《山中问答》,第二篇章整合内容为《行路难》等两首。研读杜甫诗歌,统编初中教材共收录了杜甫的六首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月夜忆舍弟》。从创作时间来看,《望岳》创作于公元736年,《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月夜忆舍弟》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而《江南逢李龟年》则创作于杜甫生前最后一年公元770年。统编教材在编选的时候必定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可惜六首诗歌分列于五册书中,打破了杜甫诗歌创作的时间线,如若以单首进行教学设计,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思维,所以我们可以以时间为线重新编排,改变现有的教材结构,进行整合教学。研究苏轼,统编初中教材共录入五篇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及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五篇作品竟然都与“突围”二字密不可分,《江城子》和《水调歌头》开拓了词的题材,以咏史怀古及赠答伤悼等入题,可谓艺术突围。《卜算子》《定风波》《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人生境界的突围,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篇目《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因此,确定整合篇目,并以恰切线索重新编排,是进行古诗词整合教学的基础。

三、融入恰切的诗词鉴赏手法

构建唐宋诗人脸谱是一项系统课程建构工程,那么融入其中的诗词赏析手法也应该形成体系,由易到难,使学生形成诗词赏析的思维图谱,并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方能进行诗歌的独立赏析。笔者在进行李白诗歌整合教学时,把这节课作为七年级的诗歌基础赏析课程,并结合李白诗歌特点,主要将诗歌吟诵方法融入课程,采用的吟诵方法来自于曲阜师范大学的蒋文祥老师。他所教授的中国传统韵文吟诵方法要诀为: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低长仄高短,韵字出现要凸显。课上以《峨眉山月歌》为范例教给学生吟诵方法,并指导学生独立吟诵《渡荆门送别》《山中问答》。在进行苏轼诗歌整合教学时,作为八年级的诗歌课,鉴赏方法要体现出梯度,主要教授三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解其题、借意象和抓诗眼。每一种方法都遵循“教师教授方法—学生独立赏析”的原则,促进学生形成思维迁移能力。而杜甫诗歌的教学,则以“知其人,品其诗;化其身,读其诗”为主要的赏析要点。试想,在构建唐宋诗人脸谱体系的过程中,由易到难地融入诗词鉴赏方法,逐渐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诗词鉴赏思维,由课内诗词过渡到课外诗词,在面对同一作者的作品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生成思维反射,会浮现出相关作者的艺术特色及生平经历,会引入恰切的赏析手法,这将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四、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

通过一个诗人的整合诗歌课,学生会对诗人的艺术风格、人格品质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一个系列整合教学后,很多学生会对不同的诗人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在每一节课后布置相应的研究课题,并推荐相关书目和文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苏东坡突围》这节课后,推荐阅读文章《来生嫁给苏轼》(梁衡)、《苏东坡的千年人生智慧》(叶飞);推荐阅读书籍《苏东坡传》(林语堂),完成研究性小论文《我眼中的苏轼》。而《跟随李白而行》这节课后,推荐阅读书籍《李白传》(李长之),推荐网站是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主持制作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完成研究性作业:因为第一课时笔者绘制了李白初次出蜀的线路图,所以要求学生参考相关资料绘制李白第二次漫游路线图,并在地图上标注好相关诗篇。李清照词整合课中,学生的课后研究性作业是《我为易安居士的词谱曲》;杜甫诗歌整合课中,学生的研究性作业是《揭秘杜甫的前世今生》。布置研究性任务的目的就在于延续课上的诗词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建构唐宋诗人脸谱体系的过程中,教师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对诗歌进行重新整合,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厚起来,教学视野宽广了起来,而最主要的是学生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从被动接受诗歌鉴赏转变为主动探究,并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和人文素养。当然,统编教材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为之绘制脸谱的名家,比如空灵禅意的王维、千秋才女李清照、词中之龙辛弃疾等。笔者认为,将整合教学的理念融入统编教材中,为唐宋名家建构脸谱体系,以恰切的线索重新编排名家作品,以高效、融合、有序为出发点,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和探究意识,提高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使师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这才是我们进行诗词整合教学的价值所在!

 

 

(《山东教育》20223月第10期)